食品安全视角下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完善与优化

作者: 王继杰

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提高食品质量、延长保质期、丰富食品口味和颜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应用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多样化和方便性的需求,也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食品添加剂的不当使用也引起了公众对其潜在健康风险的关注。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健康,提高和优化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评价和监管,还需要促进标准的不断更新和适应,以确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既符合安全要求,又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1.引言

本文旨在探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完善和优化,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分析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和潜在风险。本文首先概述了食品添加剂的现状,然后指出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存在的漏洞,同时,提出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监管效率,强化企业责任等建议,以提高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最后,强调了完善和优化食品添加剂标准对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消费者健康的重要性。

2.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现状

2.1 标准体系逐步健全但仍存在复杂性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体系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国家标准层面来看,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规定,涵盖了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允许最大使用量以及残留量等关键指标,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操作指南。例如,在烘焙食品中对防腐剂的使用量有着严格限定,不同种类的防腐剂对应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最大添加量标准,旨在确保食品在保质期内的安全与品质。

然而,这一标准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不同食品类别繁多,且随着新食品种类不断涌现,对应的添加剂使用标准需要不断更新细化,这使得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难以准确把握,尤其是一些小众食品或者新兴食品业态,容易出现对标准解读不一致的情况。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也极为丰富,多种添加剂之间的协同使用、复配情况等,在标准中虽有涉及,但在实际监管和企业执行时,判断起来相对复杂。

2.2 国际标准协调与差异并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也在积极与国际标准进行协调。许多国际通用的食品添加剂,我国基本采用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权威国际组织制定的相关标准,这有助于保障进出口食品的合规性,促进食品贸易的顺利开展。比如在一些常用的人工合成色素使用方面,我国的限量标准与国际主流标准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

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消费习惯以及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存在差异,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上也存在着不少差别。有些添加剂在部分国家被允许使用,而在我国可能出于对本国居民健康状况等因素的考虑,限制或禁止使用,这就给跨国食品企业以及进出口贸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企业和监管部门花费更多精力去应对标准差异带来的合规问题。

2.3 监管与执行层面的挑战

从监管角度来看,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执行力度在不断加强,各级监管部门通过定期抽检、专项整治等方式,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例如,市场监管部门会不定期对餐饮企业、食品加工厂等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查看食品添加剂的进货台账、使用记录等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小型食品生产企业或个体经营户,出于成本、知识水平等因素限制,可能存在对标准理解不到位、有意无意违规使用添加剂的情况。比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甜味剂来降低成本等。而且,监管资源相对有限,面对数量庞大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很难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这也使得一些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存在一定的隐匿空间,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3.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漏洞

3.1 科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未知风险

虽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制定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但科学研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存在标准中没有充分预见到的风险。科学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技术手段的局限性,难以准确评估一些潜在的风险。二是难以研究长期影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但现有的研究往往难以覆盖这么长的时期。三是个体差异被忽略。人体对食品添加剂的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增加了风险评估的复杂性。这些限制可能导致在制定标准时不能充分考虑一些潜在的风险,从而留下漏洞。比如,某些添加剂在短期研究中可能表现出安全性,但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这种长期影响在制定标准时可能无法完全预见。此外,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人可能对特定的添加剂更敏感,标准可能不会对这些敏感人群作出特殊规定,科研的局限性是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存在漏洞的重要原因。为了弥补这一漏洞,需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升级技术手段,更准确地评估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同时,标准制定机构也应保持对科学研究的持续关注和更新,及时将新的研究成果纳入标准,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2 执法监管的复杂性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实施和监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主体,可能导致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漏洞。标准的执行有赖于各级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可能不足,导致监管盲区或重复监管。标准的执行也有赖于企业的自律和配合,但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竞争力,可能会违规使用添加剂,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再加上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使得监管异常复杂,监管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监控和检查,确保其符合标准。由于资源有限,监管机构可能无法对所有食品进行全面检查,这可能导致一些非法产品进入市场。为了处理这个漏洞,需要相关单位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管,提高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能力,确保标准的严格执行。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指导,增强其自律意识和合规能力,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更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

3.3 消费者认知和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直接影响其对食品安全的判断和消费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消费者往往难以获得全面准确的食品添加剂信息,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购买食品时作出错误的决定。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功能和安全性不够了解;二是市场上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消费者难以辨别其真伪;三是消费者阅读和理解食品标签的能力有限,难以从标签中获取有效信息。而且,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忽略或误解食品添加剂的信息,从而选择不符合自身健康需求的食品。比如,一些消费者可能认为某些添加剂是安全的,但实际上这些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一些企业可能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通过虚假宣传或误导性标签误导消费者,也增加了消费者的风险。

4.食品安全视角下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完善与优化策略分析

4.1 强化科学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

在提高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过程中,加强科学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非常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必要性评估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贵州桂福源食品有限公司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案为例,2024年6月26日,观山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对贵州省桂福源食品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在速冻调理肉制品奥尔良鸡胗中使用了红曲黄色素,但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该色素不得添加到肉制品中。这个案例说明,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科学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需要更加严格和及时,如果标准未能及时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和风险评估结果,可能导致企业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从而危害消费者健康。为加强科学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建议标准制定机构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工作。同时,建立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我国食品添加剂科学合理使用标准。

4.2 提高监管效率,强化企业责任

提高监管效率、强化企业责任是保证标准有效实施的关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仍存在监管资源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等挑战。例如,铜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铜仁市碧江区某小吃店经营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的案例。2024年6月6日,重庆海关技术中心对碧江区某小吃店进行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发现其销售的白馒头中糖精钠、甜蜜素的含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的规定。小吃店为了增加白馒头的甜度,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含有糖精钠和甜蜜素的复合添加剂,违反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这一案例体现了监管部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企业应承担起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严格遵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建议监管部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确保企业严格遵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建立健全企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公开曝光、联合惩戒违法企业,提高违法成本。此外,应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3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开发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食品添加剂替代品,降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风险。

首先,政府层面应当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那些积极致力于技术创新以及产品研发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缓解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例如,对于研发新型、安全食品添加剂或者探索更绿色加工工艺的项目,提供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优惠,激励企业敢于投入、积极创新。

同时,企业自身也需要主动作为,积极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有着各自的优势资源,通过深度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专业的科研人才以及前沿的理论知识,而企业则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它们之间紧密合作,能够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比如,共同开展食品添加剂替代品的研发项目,利用高校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基础研究,企业依据市场反馈提出应用需求,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指导,最终开发出更天然、更安全的替代品,以此降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风险。

这一系列举措的核心目的在于,从根源上减少对部分存在潜在风险的食品添加剂的依赖,在保障食品具备良好品质、口感以及保质期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毕竟,消费者是食品行业的终端受众,只有让他们吃得放心、吃得健康,食品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发展,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也才能在不断优化的产业环境中得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完善,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全面监管食品添加剂,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使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维护。针对目前食品添加剂中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加强打击力度,严格落实监管工作任务,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有效促进监管效果的提升,保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