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融入校园食品教育的价值与策略

作者: 戴丹璐

在当代校园教育体系中,食品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食品安全关乎千万师生的生命健康与社会稳定根基,思政则塑造学生价值观与品德,二者融合能从多维度发挥作用,既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助力学生职业发展。深入探究其融合策略,对完善教育体系、培育全面发展人才意义深远,本文通过解构“大思政”视域下的食品教育创新路径,着力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型,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可迁移的范式参考。

1.思政融入校园食品教育的价值

1.1 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在校园食品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具有战略引领作用。

在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思政融合教育能全链条解析食品产业链,使学生立体感知从农田到餐桌凝聚着全产业链劳动者的智慧与担当。同时,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引导学生关注食品行业的道德与法规准则。通过案例分析,如某些企业因违背诚信原则、忽视食品安全标准而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在食品领域的行为边界,促使他们在更广泛的社会与生态层面肩负起责任,成为有担当的食品领域参与者与守护者。

在健康消费观培养过程中,融合教育能引导学生以全局视野看待食品消费。例如,使学生了解食品的生产加工对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合理的消费会加剧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从而使其自觉反思自身消费行为,摒弃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品消费,转而选择有机、环保且营养均衡的食品。

1.2 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在构建法治与道德双轨认知体系时,思政教育的融入能让食品安全法条真正“活”起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所蕴含的保障公众健康的核心宗旨。同时,职业道德的讲解有助于学生明晰食品生产经营者应秉持的诚信、负责等品质。这有助于学生在日常食品选择中,自觉依据法律和道德标准进行判断,并且在未来从事食品相关职业时,这种认知能让他们时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道德底线必须坚守,从而在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保持高度自律,从根源上保障食品安全,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在培养风险防范能力方面,思政融入校园食品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不被片面信息误导。例如,面对食品谣言,能运用辩证思维剖析其来源和真实性,而非盲目传播;在遭遇安全隐患时,能够冷静思考,依据科学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制定防范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应对水平。

1.3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营造健康饮食文化氛围方面,思政元素的有机嵌入犹如点睛之笔,显著提升了校园食品文化节、营养知识讲座等活动的深度与内涵。当在这些活动中融入诸如艰苦奋斗、珍惜粮食等思政理念时,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在活动设计中,知识传授便升华为价值塑造——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专业的食品营养知识,更能从价值观层面理解健康饮食的意义。这有助于引导学生摒弃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饮食文化风尚,提升校园文化的健康品质。

食育与思政的双向奔赴,为校园凝聚力注入魔法催化剂。当同学们在“从指尖到心间”的沉浸式食育课堂中共揉面团、同调馅料,思政教育能巧妙引导学生解锁分工协作密码,在揉面团般的默契配合中浇灌互助精神。制作完成后,彼此分享成果与喜悦,能极大地增强集体荣誉感,最终凝结成“我们创造了美好”的集体认同感。这种在食育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团结和谐氛围,会延伸至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1.4 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对于夯实职业道德基础而言,食品行业高度依赖从业者的诚信、敬业与创新精神。在食品相关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内容时,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将抽象的职业道德准则具象化。例如,讲述食品企业因坚守诚信而赢得市场,或因违背道德导致声誉受损的案例,让学生深刻领悟诚信在食品行业中的关键地位,为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在提升职业适应能力方面,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这使学生面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技术革新等职场挑战时,既能运用辩证思维抽丝剥茧分析问题本质,又能依托团队协作凝聚集体智慧,最终在攻克职业难关的过程中实现持续成长。

2.思政融入校园食品教育的策略

2.1 课程融合:构建思政食品教育联动体系

在推动思政融入校园食品教育的进程中,课程融合起着核心引领作用。

首先,优化思政课程内容是关键一步。在现有思政教材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并增添具有代表性的食品行业案例,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与实效性。例如,深入剖析诸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案件,引导学生探讨其中涉及的企业道德缺失与法律违规问题,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律在食品行业的底线作用。同时,引入食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成功范例,如某些企业在贫困地区开展可持续农业项目助力农民增收并保障原材料质量,使学生理解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与环境效益。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具体的食品实践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思政的重要性与应用价值。

其次,开发食品教育特色思政课程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有效途径。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的特点,设计如“食品伦理与文化”“食品产业与社会发展”等特色课程。在“食品伦理与文化”课程中,从历史、哲学等多维度探讨食品生产与消费中的伦理问题,如动物福利在食品生产中的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禁忌与道德关联等;“食品产业与社会发展”课程则聚焦于食品行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分析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这些课程系统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食品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食品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双重提升,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食品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2 实践活动:促进思政食品教育知行合一

开展校园食品实践项目是重要切入点。通过组织学生深度参与校园食堂的食材采购环节,学生能够直观了解食材的来源渠道、品质鉴别标准等知识,在挑选新鲜、安全食材的过程中,意识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至关重要,从而培养其严谨负责的态度。在食品加工环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遵循规范的烹饪流程和卫生要求,可以使其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价值,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生活技能,更能让他们明白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具有责任,进而增强劳动意识和责任担当。同时,还可以在此过程中讲解食品加工中的工匠精神、诚信原则等,使学生深刻领悟其内涵。在卫生检查方面,学生学习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检查食堂各个角落的卫生状况,可以将思政教育中关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等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强化自身的责任观念。

举办食品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同样不可或缺。带领学生走进食品企业,使他们目睹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理解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如何坚守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在食品检测机构,学生可以了解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严谨的检测流程,认识到科学保障食品安全的意义;深入农村种植养殖基地,使学生知晓食品原材料的生产源头,体会农民的辛勤付出和生态农业的重要性。通过这些调研、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积极与各方人员交流互动,可以增强对社会的认知,激发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思政食品教育的有效开展。

2.3 师资建设:强化思政食品教育人才支撑

在推动思政融入校园食品教育的进程中,师资建设是强化思政食品教育人才支撑的关键环节,其具体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与促进教师跨学科合作两个方面。

第一,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是基础。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思政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应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基础理论,还应结合食品行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价值导向。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食品行业研讨会,使他们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与前沿技术,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食品专业知识相融合。例如,使教师能够在食品添加剂教学中,从思政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滥用危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学校要大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等,将思政教育巧妙地渗透到食品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促进教师跨学科合作是核心。建立思政教师与食品专业教师的合作交流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共同备课,双方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挖掘食品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思政教师可以提供思政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指导,食品专业教师则负责融入专业知识和实践案例,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比如,在讲解食品安全法规课程时,思政教师可以从法律的道德基础和社会意义出发,而食品专业教师则结合实际的食品违法案例进行分析,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职业操守。这种跨学科合作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协同育人作用,为思政融入校园食品教育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确保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全面且深入的思政教育。

2.4 校园文化:营造思政食品教育浓厚氛围

构建食品文化宣传阵地是营造育人氛围的重要抓手。在校园公共区域,如教学楼走廊、食堂入口等处设置食品文化宣传栏与主题文化墙,打造立体化传播窗口。宣传栏内容实行定期更新机制,通过梳理从古代饮食传统到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在穿越时空的文化巡礼中触摸文明脉络,厚植民族自豪感。同步开辟营养知识专栏,以“膳食指南+思政微课”组合形式,唤醒学生健康管理意识,塑造"对自己负责、为他人着想"的责任担当。在食品安全法规板块,不仅要介绍相关法律条文,还应融入诚信守法的思政内涵,强调遵守法规对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熏陶。

举办食品文化活动则是生动且具吸引力的融入方式。开展食品文化周,并设置不同主题日,如“地方美食文化日”,鼓励学生分组展示各地特色美食,在此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美食节上,除了品尝美食外,还可要求学生在美食介绍卡上阐述食品背后的文化意义或环保理念,培养其文化传承意识与环保责任感。烹饪比赛的评分规则至关重要,需将团队合作列为重要评分项,鼓励学生在烹饪过程中相互协作;对创新菜品额外加分,点燃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强调节约食材,杜绝浪费,将节约意识贯穿活动始终。通过这些趣味活动,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将思政理念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实现思政教育与校园食品文化的有机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融入校园食品教育已形成价值引领与实践创新的双重突破,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涵养校园食安文化、赋能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培根铸魂的关键作用。通过课程渗透、实践浸润、师资强化、文化滋养等多维并举,构建起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为培育德能双馨的行业生力军夯基固本。展望未来,当以机制创新激发融合活力,在教学内容数字化重构、实践平台社会化拓展等领域持续深耕,使思政之树深植食品教育沃土,让育人成果如活水涌流,最终孕育出堪当大任的时代栋梁。

作者简介

戴丹璐(1990-),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