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杜佳玲 赵迎晖
食育是以食物为载体或中介的教育,它起源于人们对于生存环境问题的关注。《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居民肥胖率近些年不断上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出现了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学龄前期是幼儿各方面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开展食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餐食习惯,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从而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打下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但当前幼儿偏食、营养不良、食物浪费等不良饮食习惯仍大量存在,幼儿园应该承担起相应责任,落实食育任务,开展食育课程。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有助于幼儿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礼仪,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利用观察与访谈法获悉幼儿园中食育课程开展的现实样态,以传统饮食文化与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内涵与融入可行性为出发点,探讨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与课程开展的实践路径,以期未来教育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更健康的新时代儿童,促进幼儿园食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1.传统饮食文化与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内涵及融入可行性
1.1 传统饮食文化
传统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在生物原料开发利用、视频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和艺术,是以饮食为基础形成的习惯、传统、思想和哲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餐食习惯,因此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我国有著名的八大菜系。以川菜为例,由于独特的盆地环境与湿热气候,川菜以麻辣鲜香为主要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地区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偏好,人们常将与饮食活动相关的事宜称为“传统饮食文化”。
1.2 幼儿园食育课程
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1896年《食物养生法》中首次阐述了“食育”的概念。他认为,食育是培养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种手段。幼儿园食育是指从学前阶段开始对儿童进行有关食物的教育,这种教育可拓展到价值观及艺术领域等方面的培养。李里特(2006)认为,食育就是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教育。张秋萍(2018)提出,幼儿园食育是以食物为载体的教育形态,它不但关注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还注重幼儿的营养健康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同时还具有促进个体行为规范与经济发展等广泛的社会功能。食育课程是幼儿园课程中众多门类的一种,杨金宇(2023)将幼儿园食育课程定义为幼儿园为实现食育目标,帮助儿童获取有益的饮食生活经验,促进其健康发展而制定的具有教育性、启蒙性和经验性的各类教育活动的总和。笔者主要借鉴了其关于幼儿园食育课程的界定。
2.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可行性
传统饮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教育中宝贵的教育资源。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当中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传统饮食文化与幼儿园食育课程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首先,传统文化与食育课程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一方面体现在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传统饮食文化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理念,倡导合理搭配饮食。幼儿园食育课程同样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为重要目标,二者在教育目标上高度契合;另一方面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传统饮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幼儿园食育课程可以通过传统节日等活动,让幼儿在体验中传承这些文化价值观。其次,二者的教育内容也是休戚相关的。在食材与烹饪知识上,传统饮食文化包含丰富的食材认知与烹饪方法,如各种水果、蔬菜的特点及不同烹饪方式对食物营养的影响。幼儿园食育课程可借此让幼儿了解食物的来源、营养成分等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在饮食礼仪教育上,传统饮食礼仪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儿园食育课程中饮食礼仪教育也是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价值观。
幼儿园食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要符合学前教育领域诸多政策或纲领性文件的要求,而且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点。食育课程对于儿童择食能力的提升、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谐家庭饮食氛围的营造、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乃至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都有着积极意义。一方面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中都蕴含食育课程可挖掘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可从家庭和传统饮食文化角度挖掘食育课程的价值。研究者深入天水市某省级示范园进行调查并收集资料,以下是研究者通过访谈收集到的幼儿园食育课程案例及其相应的五大领域内容要素(见表1)。
3.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价值
第一,促进幼儿认知与技能发展。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意义在于引领幼儿体验食物的价值。就五大领域的课程来说,食物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如社会领域不浪费粮食、科学领域食物的来源等。就园所内功能室的构建来说,“宝宝厨房”就是开展食育课程的重要场所。幼儿在“厨房”中参与食物材料的准备、烹饪手法的选择、参与食物的制作以及美食品尝、结束后的整理工作,从中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时节,负责“宝宝厨房”功能室的教师带领大班小朋友开展了综合活动“麻食”的制作,包括和面、揉面、擀面、切面以及搓面的流程,每个环节都由幼儿自己制作,教师负责侧面引导。此外,“陶艺室”也是一个开展食育活动的“补充”场所。陶艺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讲好本次活动的制作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创作,幼儿用陶土捏出造型并涂色,最后由教师进行烤制,幼儿最后的成品会放在走廊进行展示。当制作某些以食物为主题的陶艺活动时,会联合“宝宝厨房”进行课程资源联动,如艺术领域“水饺”的制作,幼儿会将陶泥擀成“饺子皮”并放入自己喜欢的“馅料”,再为其制作盛放器皿,最后染色。总之,在食育课程中,幼儿通过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获得直接感知,从而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及动作技能的提升。
第二,助力良好习惯养成,丰富儿童情感体验。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是常见的家庭抚育问题,抚养人不良喂养习惯、焦虑情绪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相关。不少父母也会因孩子挑食、浪费食物等问题苦恼。因此,幼儿园食育课程不仅体现在幼儿园教育,对于家庭抚育也有一定的助力,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抚育价值观。在食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会传授给幼儿有关食物的科学认识,并引导他们将这种科学的认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以增进幼儿对环境和他人的信任,丰富其内心的安全感需要,增强幼儿与他人共同“进食”“享食”的情绪体验。
第三,渗透传统礼仪,弘扬优秀传统饮食文化。饮食作为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的起源,古人针对饮食礼仪创造了一套丰富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进食之礼:“共饭不泽手”“共饭不食饱”;侍食之礼:不可喧宾夺主以及含宾主客套、设食礼仪和宴席座次在内的宴客之礼等,教育者可通过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资源对幼儿进行初步的礼仪教育。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潜在任务是“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食育课程的建设让传统饮食文化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中站稳脚跟,预防儿童在该冲击下失去秩序、位置,造成“位育失当”,旨在帮助幼儿寻找饮食文化之“位”,即所谓“安其所”,实现“安所遂生”之生命大欲。尤其是在当今的“快餐”时代,传统饮食文化受到西方饮食的冲击,幼儿的饮食观念也会受其影响。因此,食育课程的开展为幼儿传统饮食礼仪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从而增强了幼儿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4.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实践路径
4.1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食育主题活动
传统文化节日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食物在传统文化节日中,不仅是一种物质载体,也涵盖了一定的文化内容。在幼儿园开展有关传统节日的食育活动,能够将文化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融合,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幼儿园班级会组织开展不同领域的活动,增加幼儿对传统节日的感知。除了节日活动以外,二十四节气也是重要的节日资源,不同节气对应着不同的食物选择,以此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教师也要围绕着二十四节气展开相应主题活动,如冬至“吃饺子”。
4.2 结合本土文化资源构建食育园本课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种饮食反映的是地方文化的积淀和传承。食育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幼儿全面了解家乡的饮食特色,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以四川省为例,许多幼儿园都曾开设以“火锅”为主题的活动。幼儿园应当充分挖掘可利用的地方资源,将地方文化与地方美食相结合进行教育,最大程度地帮助幼儿获取有关家乡的知识。结合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园本课程符合《纲要》和《指南》对学前儿童发展的要求,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人文素养和质朴情感。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民族各方面文化信仰的进一步传承。
4.3 通过日常进餐活动夯实饮食观念
儿童是活动的中心。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推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文化传承与品德培养;幼儿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监督,发挥好榜样作用,规范幼儿饮食行为,在日常进餐活动中夯实饮食观念。例如,在幼儿园进餐活动中,教师要扮好引导者的角色,提示幼儿进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家庭中,幼儿参与各类家庭聚餐仪式时,家长要教育好幼儿相应的餐桌礼仪。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亲身体验劳作的不易,从而形成良好品质,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4.4 营造良好食育文化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在物质环境创设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班级的主题墙、公共走廊等区域进行设计。例如,主题墙的主题选择既可以从食物的本身出发,包括“食物的来源”“食物的神奇变化”等,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如“二十四节气的食俗”“地方传统美食”等。班级区角或功能室的设置可以将食育与传统文化融入各区域的相应活动中。其次,在精神环境营造方面,可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例如,讲述“腊八粥”故事,传递民俗与亲情,培养对食物的情感。此外,幼儿园需通过家园共育致力于幼儿发展,家长应重视日常进餐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健康的饮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