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创融合理念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研究

作者: 李宁 宋莲军 高晓平 乔明武 郭武轲 黄现青 李天歌

1.开展专创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食品营养学的时代定位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作为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高校食品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核心课程之一。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培养新工科专业型人才成为国家新经济和新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时代背景下,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定位要及时转变,不仅要作为高校食品科学、营养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还应该成为大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专业知识、提高日常膳食科学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1.2 专创融合理念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双创”认知、“双创”能力和“双创”经验的“三缺”以及自主创业率低、专业型创业比例低、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低及创业成功率低的“四低”现象普遍存在。

专创融合是指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倡导在单一课程内融入多种学科的知识,并通过强化实践教育,推进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势所必然。课程教学是“双创”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实践的桥梁。

1.3 基于专创融合理念开展教学的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的专创融合教学改革与社会、政府、产业的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自身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对创新创业缺乏认识,对“双创”课程和学科竞赛兴趣低迷等问题较为凸显。

本课程积极尝试采用新兴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从课程体系设计、内容方法、教学考核等多个方面着手,展开专创融合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将“双创”课程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专业知识为基石、“双创”项目为载体,既不脱离专业知识体系变得“假大空”,也不拘泥于单一的口头知识讲授。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校外企业合作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通过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让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学习、孵化项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创业团队的氛围、运作模式和任务分配结构,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意识,提高学生的“双创”知识储备和素养。在教学考核上,增加创新成果的分值权重,将过程性评价与创新型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生持续不断地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专业问题。例如,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食品营养问题,指导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进而对不同情况下的人体进行基础性的营养指导和食谱编制。

2.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专创融合理念的具体措施

2.1 优化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两性一度)为标准,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营养学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同人群的营养学特征与膳食搭配,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掌握各种营养素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代谢过程,了解不同劳动强度下的热能消耗,理解膳食参考摄入量等营养学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为其在食品营养行业中成为实际从业者奠定基础。

2.2 配置线上课程资源

中国大学慕课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因其开放、便捷的优点深受广大师生青睐,已逐渐成为高校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利用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线上自主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教育教学方式,还有助于拓展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课程组在保证高质量的线下面对面式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托慕课、超星学习通等线上平台,上传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系统性知识体系,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营养学知识、课前预习课堂内容、课后温习上课所学知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2.3 改进教学方法

2.3.1 结合时事案例展开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食品营养领域的创新创业成功与失败案例,如新型功能食品的研发历程、营养咨询公司的创业故事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创新点、商业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3.2 及时补充前沿学术进展

及时将食品营养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如营养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与营养健康的关系等,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为创新奠定知识基础。

2.3.3 问题导向教学法

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利用本地特色食材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协作分享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查阅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点评,培养学生的自学及创新创业能动性。

2.3.4 改进实验项目

开设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如“个性化营养食谱的制定与效果评估”“传统食品的营养改良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性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至身边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2.4 推动校企对接

传统教育侧重于课堂教学,实践机会较为欠缺,无法满足当下高校育人的要求。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重点。我院定期邀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及经验的在职营养师组织开展营养专题讲座,同时与食品企业、营养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保证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前都在对口企业实习不少于一个月的时间。学生在实践机构参与食品营养行业的实际从业者的真实工作,促使学生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市场、行业的真实需求接轨,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积累实践经验和创业资源。

2.5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也是难点之一。传统教育认为“课程是内容或产品”,对课程的评价以教师为主,学生总成绩以末考成绩为主(一般占总成绩的60%以上)。因此,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是专创融合课程评价的关键点。课程组高度重视对学生过程性学习及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改进课程评价:

1)降低期末卷面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至60%,增加平时成绩占比至40%。

2)在期末测试中删改客观性较强、区分度和难度较低的单选、填空和判断等题型的数量和分值,适当增加实践应用性较强、答案相对不唯一的简答、论述和应用等题型的数量和分值。

3)改进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在课堂考勤、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参与等激励性评价内容。例如,在课外参与相关的实验项目、参与相关的校内校外竞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者,适当加分以示鼓励。

4)改变任课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的唯一主体性,在课堂研讨、小组作业、分组实验等教学过程中,增加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等评价主体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评价要素。

3.专创融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评价

3.1 教学形式新颖接地气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专创融合式教学模式具有多向互动性,在保证学生吸收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从0到1的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改变了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唯一主体性,大大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同时,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创新贴切的实验项目、对口工作的实习经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空间,拓宽了学生对食品营养行业的视野和理解。此外,引入食品行业前沿动态、创新创业案例和实际项目等,让学生了解最新发展趋势,接触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市场洞察力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

3.2 培养能力更加多元化

专创融合式教学模式讲究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及意识,以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拥有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创造价值的能力,促使学生全方面综合发展,注重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评价,鼓励学生培养多元化能力。

结语

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的专创融合改革初探已经取得了部分积极成果。通过在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创新实践、考核评价等方面采取专创融合教学改革,形成一套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保证课程教学内容与食品行业选拔人才的标准、食品营养观念发展等客观现实条件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性发展,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与动力,为学生的“双创”活动提供基础理论指导和科学规范。

项目基金

1.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方法途径探索与实践——以“食品营养学”为例(276);2.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项目(重点项目):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的《食品营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2023XJGLX006);3.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一流课程”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食品营养学》为例(2023XJGLX121);4.河南农业大学课程示范课-食品营养学(2023KC61);5.河南省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食品营养学(2021)-581;6.河南农业大学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食品毒理学,项目编号:2023KC45;7.第二批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食品毒理学(23)。

作者简介

李宁(1981-),女,河南西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营养与食品安全。

*通讯作者

李天歌(1992-),女,河南郑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营养与安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