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研究

作者: 陈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立足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全方位、多格局的育人体系,同时要加强思政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其协同育人作用。以大学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为例,现如今,食品专业学生面对的不仅是国内的食品市场,更要应对外来食品市场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的科技英语知识和技能。因此,在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非常必要的,即在学习食品类专业英语时,除了要学习和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外,还应该进一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元素和文化背景,培养食品行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总而言之,在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理念和元素,有利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人才培养。

1.大学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

大学教育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研究和教学;二是教育与培养;三是学术探讨;四是精神交往,这说明大学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这恰恰说明,思政教育对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一方面,从食品专业英语教学角度而言,食品专业英语课程既是基础英语课程的延伸,又是食品英语和基础英语的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同时,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食品市场,该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培养掌握英语交际能力的食品专业人才,更要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养、思想品德;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而言,食品专业学生要熟练了解国内外食品行业相关问题,并且要具备基础的科技英语翻译和写作技能,再加上食品专业很多学生毕业后会在高级酒店工作,有接触外宾的机会,这要求食品专业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和思想素养。因此,在本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2.大学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面临的问题

第一,随着社会发展,现阶段食品市场上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这些教材在素材选择、模块划分、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各有特色,但总体上同质化严重。同时,在食品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专业术语教学、餐谱翻译教学及餐饮场景对话三部分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未合理设置思政模块,忽视了食品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从而无法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无法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机械的翻译练习和语言点讲解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教学安排,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完成基本的专业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引导学生从思政层面进行思考。在课下,大多数学生也只是按要求学习和完成食品专业英语课程课后作业,不会主动思考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思政目的。总之,无论课上课下,思政教学都要给专业教学让位,这使得学生对食品安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难以形成正确认知。

第三,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升,思政教育能力不足。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为:一是食品专业英语教师思政育人理念不足。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涉及的内容大多数是围绕食品行业开展,在词汇、句式、语法等方面也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这就导致大多数教师将关注点放在食品专业英语知识教学上,忽视了思政教学的融入。二是部分食品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素材不足、主题单一,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食品专业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理解较为片面。三是融入方式较为生硬,思政任务设置不够科学。

3.大学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路径

3.1 提高教师思政素养,打造高效教学团队

第一,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加强思政学习,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在新时代,要在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就必须增强思政意识,丰富自身思政知识储备。对此,食品专业英语教师要立足于英语语言特点、食品行业需求、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与食品安全等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等设计课程,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总结思政教育素材,在提高自身思政素养的同时,也为其日后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创造条件。

第二,学校可以建立集体教研制度,组织食品专业英语教师和思政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共同讨论和研究食品专业英语课程和思政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而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的共建共育。要加强食品专业英语教师和思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交流,以加深食品专业英语教师和思政教师对彼此内容的了解,并通过思维碰撞和教学分享,提高集体备课和教研的效率和质量程度;学校要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工作,从思政理念、教学方法等角度,加深学生对食品专业思政教育的理解,提高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进行反思,不断总结和创新教学方法,以保证思政教育在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效果;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加强与食品行业专家的合作互动,研究食品安全工作现存问题,并组织学生用英语分析和回答这些问题,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邀请食品行业专家进校园,包括食品质量监管领域、食品安全领域等行业专家,分享食品行业先进知识和技术,组织学生讨论食品行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明白恪守社会责任、坚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第三,学校要建立健全考核和激励机制,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作为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完善激励制度,鼓励食品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融合思政元素。对此,学校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给予积极融合思政元素的食品专业英语教师以物质奖励或奖金;另一方面,从精神角度对表现较好的食品专业教师进行表扬和奖励,包括公示表扬、岗位晋升、职位评定等。

3.2 深入挖掘和整合思政元素,建立线下线上教学资源库

第一,深度挖掘食品专业英语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明确思政元素在英语教材中的嵌入点。具体而言,在备课环节,食品专业英语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特点,调查了解学生学习需求,进而制定合理的思政育人目标,挖掘和整合各类资源中可运用的思政元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合理把握融入的限度,保证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食品专业英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科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适当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元素,如传统文化元素、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划和引导、红色历史元素等,寻找食品专业英语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综合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第二,整合食品专业英语课程内容,结合食品专业教学内容,如原材料采购、烹饪加工等,因势利导。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原料、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烹饪原料丰富、讲究火候、刀法精湛、营养均衡、装饰精美,中国食物的精美口味和制作过程均是吸引大众的亮点。对此,食品专业英语教师在每一次授课活动中可以融入中国饮食文化教育,具体可结合传统节日特有的饮食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特殊食物的英语表达方式,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或是在课前播放《舌尖上的中国》,向学生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传播东方饮食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第三,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立体教材。一是建立食品类专业思政教育案例库。食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要共同建立和完善食品专业思政资源库。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和提炼食品专业思政元素,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建立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塑造于一体的食品专业思政案例库,丰富教学资源。二是建立特色网络思政作品资源库,开发融合思政元素的食品专业网络科普作品。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学生获取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途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纸质传媒,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了解常见食品行业相关问题,建立与食品专业相关的网络思政作品库十分必要。

3.3 活化教学方法,打造有深度的食品专业英语课堂

首先,要想在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就必须立足于课堂,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并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灵活融入思政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任务,同时还能够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可加强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的应用。在学习食品专业蔬菜精加工相关知识时,教师在介绍我国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成就之后,创设不同教学情景,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针对不同情景发布不同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绿色中国的重要意义,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活动教学法的应用具体可以开展以下活动:开展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以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主线,开展思政主题活动,打造传统文化活动传播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网络思政文化活动,在网络平台上加强对食品专业思政教育的宣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激励师生不忘历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三观”。同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主题党日网络思政活动,以形成主题党日素材,丰富食品专业思政资源。

其次,依托食品专业在线思政资源,拓展思政元素运用空间,利用信息化工具开展混合式教学,实现在专业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超星慕课、智慧职教等平台,将食品专业英语知识和思政教育资源提前分享给学生;课上,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随堂讨论以及竞猜游戏等活动,传播思政教育理念,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受到教育;课后,在网络平台上推送食品行业领先人物、食品安全要点新闻等,提高学生时政嗅觉。最后,采用研学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积极参加食品行业志愿活动,或组织食品专业英语演讲等活动,以便将思政教育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进而从课内课外两个角度提高学生传播中国饮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结语

在高校食品专业英语课程中系统融入思政元素,既是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食品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协同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业使命感,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输送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学校需构建多维保障体系。首先,应建立“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三级联动的集体备课机制,定期开展思政教学专题研讨会和示范课观摩活动,通过教学案例库建设和经验共享平台搭建,促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协同发展。其次,要深化产教融合,邀请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负责人、行业领军企业技术总监等开办“思政+专业”双主题讲座,同时建立校企双导师制,着力打造“专业素养+思政育人”双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实施主体,需要精准把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立足《食品专业英语》课程特点,深度挖掘食品安全法规、中国饮食文化、食品科技发展史等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如通过HACCP体系讲解强化法治意识,借助传统发酵技艺案例分析培养文化自信。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可运用项目式学习方法,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翻译”等实践任务,采用情景模拟开展“国际食品安全峰会”英文辩论,借助虚拟仿真技术重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处置过程,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此外,还需结合00后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利用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平台建立思政案例资源库,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这种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设计,不仅能够增强专业课程的育人实效,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职业情怀,为推进新时代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切实落实高等教育“三全” 育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简介

陈佳(1988-),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及应用语言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