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平台语境下中华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作者: 张垚

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符号的中华饮食文化,正以强大的传播力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尽管中餐在数字平台上吸引了大量关注,但其文化内涵的深度传播仍面临挑战,特别是高流量与低转化率之间的传播悖论。鉴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探讨如何在数字平台环境下优化中华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通过剖析中华饮食文化的可传播元素,并结合数字平台的传播特性,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分层转化和内容适配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1.引言

饮食文化因其天然的生活关联性与感官亲和力,成为国际传播中的关键媒介。数据显示,TikTok全球月活跃用户突破15亿,YouTube平台每日美食内容播放量达10亿次,数字平台正重构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中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数字空间中展现出强劲传播力,但当前饮食文化传播存在一定的困境:流量与文化失语并存,感官刺激与文化价值传递之间存在失衡。本研究通过解构中华饮食文化的可传播要素,提出基于分层转化和内容适配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构建适配不同数字平台特性的分层传播路径。

2.主流数字平台的传播特性

在数字平台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平台的传播逻辑和用户行为需要根据平台特性进行精确匹配,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传递。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与平台机制差异,可以将主流平台分为三类,分别是以TikTok、小红书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YouTube、Bilibili类的长视频平台、亚马逊、TikTok Shop类的社交电商平台。

2.1 短视频平台

短视频平台通过“黄金3秒法则”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抓住用户的注意力,但由于内容时长的限制,复杂的文化语境常常难以传递。根据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这些平台更适合展示直观的、感官化的文化符号,如食材、烹饪过程等,通过快速的视觉冲击激发用户兴趣,并引导其深入探讨。这要求平台和创作者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将文化符号简化与具象化,以便在短短几秒内让观众产生共鸣并激发他们的文化探索欲望。

2.2 长视频平台

相比短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则能够提供更多的叙事空间,适合进行深度的文化传播,符合贝瑞的文化适应曲线。用户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接受逐步深入的文化背景和故事,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层含义。例如,在Bilibili等平台中,系列化内容可以有效分阶段进行文化传递,从初步的猎奇吸引到逐步的价值观讲解,帮助用户从感知到认知,再到情感的深度共鸣。这种形式的传播可以增强用户的文化理解与认同感,进一步推动文化的适应与融合。

2.3 社交电商平台

社交电商平台以消费和文化认同的即时转化为特点,在短时间内通过用户互动与购买行为促进文化认同。这类平台符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关于文化差异对接受模式的影响,通过用户的消费行为反馈,可以加速文化的接受与传播。例如,通过直播带货,主播不仅推销产品,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主播在介绍产品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认同,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增强文化的传播深度。在这种模式下,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单向输出,还通过用户的参与、讨论、购买行为,形成了一个互动和共创的闭环。

通过结合这些平台特性和跨文化传播理论,可以形成针对不同平台的定制化传播策略,使中华饮食文化得以更有效地传播与深度理解。

3.中华饮食文化的可传播要素解构

中华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应聚焦其核心要素(见表1),这些要素应具备感知性、转化性和共鸣性。根据文化层次理论,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要素可从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三大维度进行解构,进而设计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转化路径。在物质层,传播要素主要为可感知的具象符号;在行为层,传播要素呈现为可观察的实践和仪式;在精神层,传播要素表现为具有深层次共鸣的价值内核。表1概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可传播要素及具体案例,旨在帮助更好地理解其跨文化传播的多维度特征。

4.数字平台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优化

在数字平台的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不仅依赖于其内在的文化要素,还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内容形式与传播策略进行有效传递。随着数字平台的多样化和算法推荐机制的不断优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也应更加细致化和层次化。结合前文分析的中华饮食传播要素和平台特性的分层传播策略来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能够有效克服数字平台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提升中华饮食文化的国际认同感与传播深度。

4.1 平台定制,适配不同媒介逻辑

数字平台的特性各异,不同平台的传播逻辑和用户行为也有所不同。为实现更精准的跨文化传播,必须根据平台的特性定制化传播策略,最大化地发挥平台优势。

4.1.1 短视频平台:把握黄金3秒法则

短视频平台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内容设计需突出感官化、快速抓住主题。在TikTok等平台,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应侧重展示“炫目的美食瞬间”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通过高速剪辑展现炙热铁板、飘香的火锅,或是绝技刀工的展示,来迅速激发观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借助平台算法将内容精准推送给潜在的文化兴趣群体。

4.1.2 长视频平台:开发系列化IP,深化文化语境

长视频平台提供了更为宽裕的内容空间,使得中华饮食文化可以在深度叙事中得到充分展示。此类平台更适合开发系列化的内容IP,如通过纪录片、教学视频或文化解读系列节目,带领用户逐步深入理解中华饮食的多维文化。以Bilibili为例,可以通过分期制作的专题内容向用户展示烹饪技艺、文化背景以及饮食哲学,形成内容的系统化和知识沉淀。

4.1.3 社交电商平台:设计消费-文化闭环

社交电商平台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还是文化认同与消费行为相互交织的场域。在这类平台上,文化传播的目标不仅是传递知识和价值,还要促进文化消费行为的形成。电商平台通过精准推荐和互动体验,能够将中华饮食文化与实际消费行为紧密结合。结合实际的例子来看,在直播带货盛行的当下,主播可以结合个人文化背景和文化认同,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神价值传递给观众,同时推动文化商品的消费。比如,在推广某款传统手工酱料时,可以通过主播讲述酱料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用户的文化认同感,从而提升其购买欲望。

总体而言,为实现精准的中华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需根据不同数字平台的特性定制传播策略,短视频平台侧重快速吸引眼球并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兴趣,长视频平台通过深度叙事和系列化内容深化文化理解,而社交电商平台则通过设计消费-文化闭环,将文化认同与消费行为紧密结合。

4.2 分层转化,由浅入深渗透文化价值

跨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将中华饮食文化中深厚的精神层面与日常消费行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文化内涵的渗透与再创造。基于前述的三层文化要素(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可以采取分层转化策略,逐步引导受众从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感官认知到对文化价值的深度理解。

4.2.1 物质层:抓眼球,激发好奇心

结合前文所讲,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要素聚焦于“快”和“短”,其传播遵循“3秒吸引力法则”。物质层的文化元素(如独特的食材、烹饪技术、饮食美学等)作为最直观的传播内容,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第一步。通过精美的视觉呈现和简洁的感官刺激,如快节奏的烹饪镜头、色彩搭配和摆盘艺术等,可以迅速激发观众的兴趣,达到“抓眼球”的效果。例如,以快速奇特的方式展示食材的奇特性或烹饪过程的复杂性,可以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

4.2.2 行为层:建认知,促使参与

在长视频平台或社交电商平台中,行为层的内容可以通过更深度的文化叙事来建立受众的认知框架。这一层次的内容不再仅仅依靠感官吸引,可以结合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例如宴饮礼仪、制作技艺和饮食方式等,展开文化对话与交流。通过系列化内容,观众可以逐步从“看”到“参与”,形成对文化行为的认同。以火锅为例,短视频可以先展示食材的丰富与锅底的多样,而长视频则可以介绍火锅在不同地区的社交意义和文化差异,带领观众理解“共享饮食”背后的文化哲学。

4.2.3 精神层:促共鸣,激发情感连接

在深入的传播阶段,精神层的文化要素,尤其是饮食哲学、伦理观念和情感记忆,能够帮助文化价值真正沉淀并与受众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化故事和互动环节,观众不仅能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层含义,还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持久的文化印象。例如,借助节日饮食(如春节饺子、中秋月饼)的传播,能够唤起海外华人对家乡的乡愁感情,进而激发全球受众对家庭、团圆等普遍价值的认同。

综上所述,数字平台上的中华饮食跨文化传播路径应聚焦于分层转化策略。这意味着通过物质层吸引注意力、行为层建立认知以及精神层激发情感共鸣,逐步引导受众从感官体验深入到对中华饮食文化深层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最终实现文化内涵的渗透与再创造。

总结

本研究通过剖析中华饮食文化的可传播元素,并分析数字平台的传播特性,提出了适用于数字平台环境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具体来说,短视频平台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长视频平台则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叙事空间,而社交电商平台则通过文化消费的闭环来促进文化认同和价值的传递。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物质、行为和精神层面的元素,并结合不同平台的特点,设计了一套与数字平台特性相契合的分层转化策略。该策略旨在逐步引导受众从感官体验深入到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实现中华饮食文化的更深层次跨文化传播。

基金资助

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欧美饮食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40MYB11)。

作者简介

张垚(1994-)女,汉族,四川江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国际交流与传播、创新创业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