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吴金迪 付怡 张欣 张美娟 施嘉楠 郝雨田

课程思政旨在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课程融合的育人体系,通过食品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种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关键的是培育了他们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体现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安全统一的要求。展望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食源性人畜共患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一个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近期出现和重新出现的食源性人畜共患病原体引发的人类传染病问题不容忽视。因此,《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课程组的教师们在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创新协作,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食源性人畜共患病》作为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课程,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的,同时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1.《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课程思政的意义

1.1《食源性人畜共患病》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的重要性

《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课程作为大学的专业课程,深入探讨了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引发的人畜共患疾病,紧密与食品安全问题相结合。在全球化背景下,食品链的复杂性和流动性使得食源性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愈加重要,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课程不仅涉及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还强调了其对社会、经济、公共健康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食源性人畜共患病》通过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倡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为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贡献力量。同时,课程内容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发展需求,探讨如何从源头上进行疾病防控和管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安全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在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方面,通过分析《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课程中的实际案例与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广阔的全球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借此,课程将科学素养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学生形成科学、理性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作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1.2《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肉、蛋、奶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食品安全成为21世纪最具挑战性和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这导致我国对食品安全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中国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课程是一门专门针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保证了新时代国家食品安全教育的目的。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课程思政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通过《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课程的深入教学,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案例的讲解中,实现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引导,这样才能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进行有效的传递,使其在专业知识中不知不觉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前提条件。所以,加强思政教育,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食源性人畜共患病》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2.1 说明食源性人畜共患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导课堂,讲解食源性人畜共患病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他们首先帮助学生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建立初步的概念。食源性人畜共患病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是:第一,《食源性人畜共患病》是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课程,因此,本课程是一门涵盖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知识、人体健康等内容的综合性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食源性人畜共患病》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第二,《食源性人畜共患病》是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课程中综合性强的一门课程。例如,它是一种以食品为媒介,经食物引起或传播的疾病。人畜共患病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传染源、易感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食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教学中,可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2.2 秉持真实性准则,增强课程思政吸引力

《食源性人畜共患病》是一门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食源性人畜共患病》各个章节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使德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课程中,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这一核心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拥有良好的品德。

3.《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的探索

在《食源性人畜共患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并注重思政元素的探索和挖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高校中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3.1 用事例展现思想政治要素,提高学生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可以结合中国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所倡导和实践的思想政治因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的最新动态,分析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行业的发展需求。以黄舜毅于1980年在国内第一个发现眼部匍行恶丝虫寄生为案例,通过讲述科学工作者的科研历程及取得的重要成就,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荣誉感,增强学生对祖国、社会的使命感。

3.2 大力宣传中国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传授食源性人畜共患病的防治知识时,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精神。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向学生展示在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等事件中,我国是如何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科学防治手段,防止病情蔓延。

在禽流感事件中倡导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这种对爱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能增强他们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依据学科建设的深化与拓展,致力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使命感

在各个阶段,通过推广科学健康饮食观念、实用技术及先进科技等手段,培育众多层次丰富、致力于食品安全的实用型人才,正是他们的匠心独运,成就了我国食品安全在全球范围内的突出地位,借助学科发展优势及真实数据,引导学生对食品安全树立正确认知,并建立专业自信。

4.《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成效探讨

对《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这门课在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主动性和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下,持续改进并创新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深入挖掘与所授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巧妙地将其融入教学实践。高等教育中的德育工作需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有效地将德育内容与专业学科教学相融合,确保“育德育才”的核心任务得到切实执行。

第一作者

吴金迪(1988-),女,黑龙江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与天然免疫、肉类生物化学、肉羊副产物综合利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