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荔枝农产品与品牌保护策略研究

作者: 许顺福 王芷珊

东莞的荔枝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汉朝,迄今已逾千年。凭借其卓越的品质,东莞荔枝在珠三角地区众多荔枝品牌中脱颖而出,早在民国时期就已成为岭南地区的主要产区。历代的古籍、诗词和画作中,东莞荔枝屡被提及,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据元代《元一统志》(1285-1303年)记载:“荔枝,番禺、南海、东莞、新会、增城皆有之。”东莞荔枝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而著称,主要品种包括糯米糍、桂味等,还有妃子笑、三月红、黑叶、槐枝等,以及新培育的红绣球、无核荔枝等品种。这些品种不仅以独特的种植技艺著称,还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东莞清溪镇的荔枝蜜酿造技术和荔枝干制作方法,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莞荔”文化的历史溯源与形成因素

1.1 历史渊源

东莞位于北纬19℃-24℃,地处沿海,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季节降水稳定,水资源充足,为荔枝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是广府文化最早的孕育地,也是农业时期重要的鱼果之乡,已有两千多年的荔枝栽培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东莞荔枝的传入路径与岭南地区的荔枝传播密切相关,通过自然扩散和人工移植逐步扩展到东莞地区。唐代以后,荔枝种植技术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以东莞为代表的岭南优质荔枝产区。元代官修地理总志《大元一统志》及大德年间编纂的《南海志》中,明确记载了东莞地区的荔枝种植情况。

明代天顺版《东莞县志》卷一“物产”条目载录:“荔枝色如渥丹,味甘如饴,其种不一,盖岭南之佳品也”,生动描绘了当地荔枝的独特品质。近代农史研究专家杨宝霖在《广东荔枝谱系考》中揭示,明代中期东莞已出现规模化种植模式,如莞城、茶山、石龙等地均有“千树规模的专业化果园”。至十八世纪末期,东莞籍文人陈锡祺在其《东湖荔枝》组诗中写道:“湾前湾后总离离,一片红霞绕短篱。隔岸绿荷风乍起,蝉声催雨湿胭脂。”以文学笔触记录了东湖一带的荔枝盛景。清代的岭南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荔枝产业体系。据地方志记载,东莞荔枝因其卓越品质,不仅成为朝廷贡品,还被确立为行业品质评鉴的基准,进而演化为岭南富庶生活的文化符号。值得关注的是,珠江三角洲特殊的地理环境催生了独特的荔枝文化景观,仅东莞境内就有荔枝墩、荔枝庄、荔庄(今莞城东北区域)等十余处地名,皆得名于当地悠久的荔枝种植传统。

作为岭南地区特色水果的典型代表,东莞荔枝凭借其独特的感官品质(色泽艳丽、香气馥郁、滋味甘醇),在国内外水果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素有“岭南珍果之首”的美誉。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历程可通过系列重要认证节点得以印证。1992年,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其便斩获果品类金奖,实现了产业荣誉的历史性突破;2015年,该果品被纳入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体系;2017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标志着其正式进入标准化管理体系;2020年,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传统种植技艺的生态智慧,并确立了其在农业文明传承中的特殊地位;2021年,东莞荔枝被收录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特色农产品领域的标杆地位。

1.2“莞荔”形成原因与农业现状

古代岭南将荔枝食用方式与文化习俗相结合。东莞将荔枝制成桂圆,并当作药膳的一部分。每当亲人归家,会将密封保存的桂圆荔枝干加入汤中,炆火慢炖,煲出一锅清甜的汤。团聚时,全家一起品尝,象征着圆满。桂圆莲子、桂圆红枣、桂圆枸杞等多制成糖果干,春节、元宵、中秋时装盘端出,也称桂味八宝盘,象征多福多禄,承载了东莞习俗与情感意义。夏至时节,东莞有“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的传统。此外,荔枝还衍生出不少美食。例如,荔枝木被收集用来烤制烧鹅,形成了广东知名地方美食“荔枝柴烧鹅”。在东莞厚街,荔枝柴烧鹅搭配濑粉成为特色,深受大众喜爱,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荔枝酒、荔枝蜜饯、荔枝虾球等副产品也拥有不少受众。东莞荔枝不仅是美味佳果,更是文化象征。它与东莞人情感联系深厚,从种植到食用,再到传承发展,都体现了东莞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改革开放后,东莞注重荔枝品种的改良和推广,开始引导果农种植糯米糍、桂味等品种,这些品种逐渐成为主导品种,占荔枝种植面积的60%-70%。现存传统品种涵盖妃子笑、大红团等14个优势品系,其中同沙迟淮枝、新门楼迟淮枝等地方特色品种,彰显了其生物多样性价值。此外,东莞荔枝种植采用了传统的繁殖技术,如圈枝繁殖法,通过环状剥皮、包裹生根基质、锯离木树等步骤培育荔枝幼苗,继承明清时期已形成的果木复合产业为主的特色,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种植水平。《广东荔枝志》的谱系学研究专章显示,该地区完整保存着19个栽培品系,分别为:桂味、糯米糍、妃子笑、怀枝、同沙迟淮枝、新门楼迟淮枝、三月红、白带、犀角子、大红团、踏死牛、早黑叶、青甜、鹅蛋荔、糯米山枝、挂绿、紫娘喜、大丁香、黑叶。由此,东莞构建起岭南地区最富特色的活体种质资源库。近年,广东省实施的良种选育工程中,观音绿、冰荔、糯米糍、桂味等均由东莞选育,列入广东主推十大荔枝品种。

自20世纪90年代,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即启动荔枝种质资源库建设,通过系统性资源普查,累计整合保存56个栽培品种。在此基础上,开展地方特色品种保育工程,系统整合保存了20余份珍稀种质材料,并成功培育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良品种。在跨区域种质资源保护方面,东莞植物园自2009年与华南农业大学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实施覆盖全国主产区的荔枝种质资源采集计划,现已收集包含海南、两广、闽蜀等核心产区荔枝品种资源三百多份样品。东莞植物园圃内的荔枝样本,在种子大小、单果特性、果肉饱满度、肉质风味、育种成熟期和产出稳定性上展示了丰富的多样性。品种之多国内罕有,被业内誉为“荔枝王国”“种业高地”。

目前,继承20世纪80年代的农艺专家叶钦海团队运用十余年的定向选育成功培育出的高抗逆性妃子笑栽培品系,东莞已在全域实现大面积推广、规模化种植,并且通过技术输出推广至惠州、广州等珠三角核心产区。21世纪初,其已成为粤琼两地种植体系的核心种质。东莞市狠抓品种培优、品质提升,结合湾区便利,形成区域特色,致力打造高端荔枝产品。“莞荔”发展离不开东莞市在农业方面的努力创新。东莞以创建国家级岭南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契机,闯出一条特色产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在市委、市政府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下,东莞荔枝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着力发展“生产+加工+科技+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推动荔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2.“莞荔”农产品面临的挑战

2.1 新农业人才技术需求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智慧农业、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莞荔”文化品牌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首先,要求荔枝产出的质量稳定。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从选育优种、种植栽培、成果销售、副产品加工,整个产业链都需要应用前沿技术。科技的赋能将极大提升荔枝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郁南县无核黄皮科技园就是这一创新的典型例子。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荔枝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保障荔枝产出质量的稳定性契合“莞荔”产品的实际需求。此外,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新农人将会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者。为此,东莞需要填补专业人才岗位、增加技能培训,技术人员与生产人员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东莞荔枝产品标准化、规模化进程。

2.2 新媒体销售方式带来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短视频等平台的发展,电商发展迅速,通过网络即可订购远方的产品,物流运输3至5天便可送到顾客手中。实际上,物流快递的运输方式对传统荔枝产品并不算友好,其原因有二:首先是传统荔枝娇弱,坐果难且抗风抗冻能力弱,摘下的鲜荔枝饱满但易腐坏。对多数果农来说,受保鲜技术、物流运输的影响,能运输到广东省内各大市场售卖已经不易,且自身须承担约15%的成果损耗率。因此,由于直播平台、电商销售存在折损率高、退货率高的负向反馈,致使中小果农不愿投入更多精力,但电商时代全面来临势不可挡,应当结合东莞荔枝特点调整策略,顺应时代的发展。

其次,荔枝季节性较强,新媒体短期销售压力大。荔枝成熟季节从每年5月中旬持续至7月下旬。过去只有这几个月份能够品尝到新鲜荔枝,因此存在上市月份短、销售损耗大的成本问题。过季后的荔枝质量往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经济效益。这一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前就已显现,当时怀枝(淮枝)作为东莞传统优势品种,占据主导地位。80年代后,东莞重点发展糯米糍、桂味优质品种。2020年,这两个品种已占据全市13.5万亩种植面积的77.8%,成为本地最具有特色的荔枝品种,形成了以中晚熟品种为主的产业格局。2024年,东莞成功培育出观音绿、岭丰糯和无核荔枝,这些新品种市场欢迎程度较高,但种植技术复杂,无法扩大种植,影响力有限,且新品种集中上市在6-7月,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进而使中小果农售卖价格降低,形成了较大的短期销售压力。

2.3 荔枝冷链运输带来的挑战

“莞荔”品牌位于大湾区交通枢纽,有利于区域品牌文化打造,且跨区域销售已成为时代趋势。然而,目前品牌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其一,东莞荔枝在采后处理方面并未形成统一规范标准,对不同品种层次的荔枝分级分拣、贮藏方式混同,直接影响荔枝货架寿命。其二,冷链物流控温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成本高昂。结合“莞荔”对打造高品质优秀荔枝产品的个性需求,大果农通常采取冷链技术运输、贮藏方式,而中小果农考虑到成本,更多采用物理置冰的方式控温,导致贮藏时间较短,荔枝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品质下降的问题。目前,东莞已陆续建成数个冷链物流基地,增益冷链东莞港基地和江南农批基地,但整体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期待冷链技术惠及大中小果农。

3.品牌保护策略

3.1 打造“莞荔”文化品牌新发展

为提升东莞荔枝的品牌文化知名度,东莞市于2011年启动农产品品牌战略工程,正式推出“东莞荔枝”文化标识。主体采用仿生学设计,外轮廓还原荔枝果形特征和刺状表皮纹理,标识中间部分是用中国传统书法篆体书写的“莞”字,搭配绛红色系,强化消费者对岭南佳果与“莞荔”的认知关联。由此,“东莞荔枝”的产地标识逐渐进入消费大众的视域。

2022年,莞荔开启新模式,以“优质荔枝看莞荔”的口号,明确了高端荔枝品牌的市场定位。高端荔枝品种是基础,稳定高品质是支撑,历史积淀是文化赋能。首先,筛选培育优质品种作为产业根基;其次,建立从种植到流通的全流程品控体系,确保产品稳定性;最后,挖掘荔枝贡品等历史资源,增强品牌内涵。在此基础上,错开海南、茂名等产区的上市高峰期,形成差异化市场供给格局。同时,创意打造“莞荔天团、给荔中国”区域农产品IP,推广莞荔特色优质品种、莞荔产业集群以及荔枝技术匠人,助推莞荔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3.2 打造“莞荔”特色品牌产业链

为缓解荔枝短期鲜销的压力,关键在于能否培育出适合东莞本土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品种。通过优化品种种植战略,着力提升品牌经济效益。东莞将荔枝产期延长或推后,调整为早、中、晚三期,分散不同品种荔枝上市月份,丰富荔枝市场供给,解决集中上市导致的价格下滑问题。

在“莞荔”特色品牌建设上,东莞大朗镇领头打造了荔枝主题公园,以“荔枝+旅游”模式,推动荔枝产业与文旅活动深度融合。举办荔枝文化节、荔枝采摘活动等,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厚街镇、樟木头镇整合生态人文资源,开展农家乐“荔枝宴”活动,开发荔枝酒、荔枝醋、荔枝月饼、荔枝曲奇、荔枝冻干等深加工产品,拓展了荔枝销售路径,进一步推动荔枝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结语

东莞的荔枝产业,在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托于传统农业的丰富经验,勇敢面向现代化转型所带来的多重挑战。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文化赋能,已经成功摆脱了早期“一密三低”(即果园密闭,单产低、效益低、投入低)的产业困境,形成了以品种优化、智慧种植、冷链物流和三次产业融合为特点的现代发展模式。然而,目前该产业仍面临着数字农业创新动力不足、人才培育和引进的缺口、采后处理和冷链体系的薄弱环节以及市场波动的风险等限制因素。为了实现产业升级,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以科技为驱动力、文化为桥梁、生态保护为底线,从而实现从“岭南佳果”到“国际品牌”的飞跃,为东莞的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