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 陈之秀上世纪90年代,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将他对我国粮食经济进行的调查写成了一本书——《谁来养活中国人》。 他认为,中国的人口在不断暴增,而中国的耕地有限,没办法养活,世界上任何国家也都养活不了中国人。那么,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记者专访了“三农”问题专家周胜利,请他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种业和农化都是农业的芯片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三大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其中,粮食安全尤为重要,关乎国计民生。最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内容都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周胜利说,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周胜利表示,粮食安全中有个重要因素是粮食产量,而真正决定粮食产量持续供应的两个关键命脉都被外国垄断。一是种子。大宗农产品包括蔬菜产品,百分之八九十的种子原创专利都在国外。在畜牧领域,中国每年大概养7亿多头猪,但百分之八九十的原种都在国外。我国现在用的基本上是外三元。什么叫外三元?就是从它的曾祖到它的原种都是国外的。杂交品种只能做商品生产,不能留种,因为留的种会一代比一代差。最终,关键的东西是控制在别人手里的。比如,蔬菜的品种越来越多、口味越来越丰富,但是绝大部分品种控制在国外手中。还有水果。我国水果种类很多,但优质畅销的品种都控制在日本、新西兰等国手中。如果他们拒绝提供种子,在关键的时候会被一剑封喉。因此,要推进种业创新,扶持种业企业。二是农化投入品。农化主要体现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方面。2022年化肥价格暴涨,俄乌战争以后尿素价格暴涨几倍。而我国的农药企业大多数规模小、经营模式简单、缺乏核心技术,而国外还在相互兼并,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跨国巨头的垄断。比如,孟山都这样的巨头都被德国拜耳集团收购。拜耳集团做农化、化工、种业,合并以后,它的种业更强大。中国化工收购了瑞士先正达,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否则你在这个领域就彻底丧失了竞争力。所以,不仅种业是中国农业的芯片,农化同样是农业的芯片。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中国人多地少、地形多样,在食品消费上是杂食性。除了水稻、玉米,还有几十种杂粮,蔬菜、水果品类非常多,不像西方发达国家,它们的主食非常集中,肉食品以牛肉为主,食物的供给比我国要简单一些。而中国人的餐桌上是很丰富的,所以要满足这些供应就很难。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方面花了很大精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周胜利说,2023年1月到6月,中国的进口增加量很大。从2018年到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的数量和金额都在暴增。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6.83亿吨,但是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占到了中国粮食总量的24%。尽管2022年比2021年的粮食进口量减少了10.5%,但是我国花的钱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0.7%,就是因为价格涨了。2022年中国进口粮食花了820多亿美元,而2018年中国进口粮食花的钱只有450多亿美金,差不多翻了一番。
周胜利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振兴种业。我国种业除了水稻,其他的很多农产品是受制于人的。在关键的时候,西方国家会像对华为和中兴一样卡脖子。这两年,我国对种业非常重视,其投入也很大,但是种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不是搞两个种子一杂交,优秀的品种就出来了。国外的种业公司都是经历了很多代,一点一点地取得遗传进展。第二,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包含推进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在疫情之前比世界其他国家都高,而且还亏本,就是因为我国的生产基础太弱,生产一样的粮食,要花更多的人力。第三,大力推进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解决小农户和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推进代种、托管区域性的大面积的耕地,用生产性服务业来替代小农耕作。第四,要继续推进农机的现代化。随着我国土地的流转率越来越高,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的工作要交给机械化和信息化来解决。第五,要建立大国粮商。不光在生产上,我国在贸易上也受制于人。现在全世界的粮食贸易都被这四个公司垄断:美国的ADM、邦吉、嘉吉和法国的路易达孚,它们控制了全球80%的粮食贸易。从种源开始,以及加工、生产、流通环节,渗透到全世界。
周胜利认为,中国的农业要发展,就要让我国的贸易和流通领域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
在谈到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时,周胜利说:“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
周胜利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耕地很多只是账面上的、地图上的,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更可怕的是,很多耕地还荒了。湖北省武汉市某区抛荒率达到5%-15%,这还不算最高的,抛荒的根本原因就是种田赚不到钱,这个问题很大。所以,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产量年年增产,产量高;另一方面又进口了很多的粮食,跟18亿亩耕地是不是确实得到了保障有关系。以武汉市江夏区水稻种植为例:2022年,受农资价格攀升和严重旱情的影响,农户每亩的种植成本提升到了962元,而每亩的总收入是1200元,亩均利润238元。但这是未计土地成本的,而1亩水田的成本最少也要三四百元钱。总的来说,小规模种植肯定亏本。此外,还有些地方,即便是基本农田,种的也不是粮食作物,而是经济作物,因为只有种经济作物才能赚点钱。比如,在湖北的一个山区县,流转给农民种菜的地是一亩大概700元左右,但那是山区小片土地的价格。同一个乡镇集中连片的水田,流转给别人只要130元,还没有人要。许多好田都抛荒了,因为种水稻赚不到钱,这给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周胜利介绍,国家采取的策略是保障18亿亩耕地不减少,就是说要用这18亿亩耕地生产主粮,才能养活中国14亿人。要让粮食生产没有后顾之忧,就要让这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粮田就是生产粮食的田,必须是粮田、是好田。不能在图纸上有,在现实中没有。也不能说这18亿亩都是很差的田,那也养不活中国人。现在国家采取的措施是要求基本农田必须种粮食,但是在法律上农民有经营的自主权,没有规定必须种粮食。要整治非粮化、非农化,光用政治手段是不可持久的。
周胜利认为,国家要稳定更多人种粮,就要保障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他提出了三方面的措施:第一要提高农业政策的补贴,谁种粮谁拿这个补贴;第二要继续提升农业的基础设施水平,通过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设施水平,让农田逐步变成良田;第三要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从技术、政策方面全方位支持,真正让农民安心稳定地去种粮。
周胜利强调,中国农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规模太小。每户不到10亩地,正如我们经常说的人均1亩3分地。规模太小,就很难有规模效应,很难实行农业现代化。要推进规模化,不可能一下子搞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这样的大规模,因为从小农经济过渡到规模化、设施化、现代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2亿多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是,当前很难解决,因为大部分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同时,留在农村的农民年龄比较大,想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很少。所以,要从规模化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耐心,不可能过分地推进,像山西推进的合村并居,把农民赶上楼,这个措施一定会激起农民的强烈不满,还会造成社会动荡,所以要循序渐进,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今后,中国一定会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这个“四化”之路。
此外,周胜利认为,增产与减损同等重要。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在增产与减损两端发力:一方面,要继续提高粮食的产量。粮食增产重点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食物节约的各项行动。我国每年粮食在储藏、流通和加工环节,损失在700亿斤左右。2022年四川省粮食总产量是702亿斤,相当于一个“天府之国”的粮食产量没有了。每年至少有5%的粮食损耗在去往餐桌的路上,这还不包括餐桌上的浪费。所以,要提升加工、储藏、运输的水平,要减少餐桌上的浪费,粮食减损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需重视水果品种的培育
“近年来,中国水果市场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国内水果大量滞销,另一方面水果进口量却不断攀升。”周胜利说,2021年,我国水果的产量近3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大国。与此同时,每年有1200万吨的水果因滞销而倒掉,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00亿元。从2012年-2022年的10年间,水果进口量翻了一番。2012年,我国水果进口量还不到345万吨,但在2021年达到了702.7万吨。2018年,我国水果国际贸易首次出现逆差,水果的进口额比出口额多了85亿元。高价进口的水果正在不断蚕食国内水果市场。
周胜利表示,我国不缺水果,缺的是好水果。我国水果市场上受欢迎的、销量好的红富士苹果、阳光玫瑰葡萄、红颜草莓以及秋月梨都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对优质樱桃的需求,我国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引进了20多个大樱桃品种。我国本是猕猴桃的原产地,也是产量最大的国家,但是猕猴桃最出名的国家却是新西兰。新西兰从中国引进了猕猴桃的品种,经过人工培育,命名为奇异果,售价高出国内猕猴桃十倍。更讽刺的是,我国是新西兰猕猴桃的进口第一大国。
周胜利认为,我国水果品种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前我国粮食少,饭都吃不饱,国人根本顾不上研究水果;二是水果育种周期非常长,企业不愿意投入研发费用。因此,我国水果只能长期徘徊于中低端市场,滞销也就成了常态。2020年,美国起诉中国盗种蓝宝石葡萄;2021年,新西兰佳沛公司起诉中国企业偷种“阳光金果”和“魅力金果”品种,并索赔5558万元。同年,日本专门出台法律,限制我国引进日本优质水果品种。“如果我国还不重视水果品种的培育,未来想吃优质水果,只能以更大的代价从国外进口了。”周胜利说。
树立大食物观
周胜利介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事实上,这并非大食物观的首次“亮相”,自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来,“大食物观”多次出现在国家重要会议及文件中。因此,不能过分地强调口粮,而我国进口的粮食绝大部分不是用来做口粮的,而是把它转换成饲料和油料。进口大豆、玉米、小麦绝大部分不是直接给人吃的,而是做成加工产品。因此,周胜利认为,在耕地安全保障上也应该做相应的策略调整。真正适合种粮食的地方就划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确实不适合的地方就种经济植物。用不着限定80%基本农田种粮食。平原地区可以种粮食,但山区如秭归县,则适合种橙子,应该是多元并举。另外,不同的地方划分基本农田的比例和面积应该不一样,尤其是山区,可以种水果、种食用菌,也可以去种中药材。总的来说,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让农民有利可图。
周胜利表示,过去我们强调的是粮食产量要达到多少,其实这些年人均口粮消费反而在减少,真正吃米饭、面包、包子这些食物的人在减少,而人均消费的肉、蛋、奶、菜、果,包括其他的零食、坚果等的消费量反而在增加。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统计显示,中国人均口粮消费量相对30多年前下降40%,而肉蛋奶的消费量增加2倍,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增加了近3倍。过去我们就是吃饱,现在要吃好、吃营养、吃健康。所以,粮食安全的方向应该发生改变,由此引起的土地利用、空间管制也应发生变化。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包括微生物,要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当地的产业,宜渔则渔,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牧则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