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职业素养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陈志兵 毕可海 吴晴晴 贺延茏 聂小伟 刘志敏
1.基础化学课程思政设计定位
1.1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以落实立德树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和出发点,融合“明德尚能”校训,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四有”接班人为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与新时代食品人的“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职业基本素养保持高度一致。
1.2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加工、食品检验、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食品经营质量管理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食品产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领域,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双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结合基础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性质,以“量”守住底线,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1.3优化思政内容 以“量”铸就工匠精神
通过选取爱国化学家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矢志报国等事迹,以及化学在推动“中国速度”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树立学生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等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再通过动手实操,体会因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和严谨细致的专业素养,逐渐实现由知识技能进步带来的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内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基础化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根据食品药品类专业标准及食品检验员、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确定的基础化学的课程内容,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构建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为“一体”,以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为“两翼”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2.1思政元素提炼
基础化学作为食品类专业群的公共平台课程,对专业群所面向的海洋食品生产与流通环节的质量检测、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等核心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基础支撑。结合学院育人理念、岗位需求和课程性质,基础化学课程思政建设采用“五位一体”+“三步法”分层递进的建设模式,依托“三个结合”的途径,全面、系统、多层次、多维度地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课程德育目标。
2.2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
基于食品质量控制工作过程,优化基础化学课程结构,将知识点和技能点,按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设计。首先学生对本课程自发感情,经过教师科学精准引导,学生情感发生,最终提升学习内动力提升,实现课程内容和学生情感融为一体的预期目标。
2.3课程教学模式与途径构建
课前——自主预习,借助教学平台,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由他律逐步转变成自律,职业品质显而易见;课中——教学做一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过程融入“健康,安全,环保”理念,先自由练习,然后你我展示,最后相互评价,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最后精通,职业能力逐步提高;课后——总结反思,贯彻实施化学实验室“5S”管理的同时,融入劳动教育,职业能力不断完善。
2.4课程建设规划与措施
优化课程设计,建立“片段化”和“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在新增量和更新量上达到一定标准;树立课程思政新标杆,形成可供校内同类专业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课程团队育德能力,努力建成课程思政工作坊;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教材,并逐年修改完善。
课程教师团队素质高、能力强,能够从课程思政的组织建设、过程管理和评价机制入手,使课程思政目标回归生活态度,回归“四个自信”,挖掘和应用社会资源,并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5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设计
以OBE成果导向为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分组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课程实施过程采用线上线下合作,问题-实践-比拼-进阶-反思“五级递进”的教学模式,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正确使用10.00mL吸量管”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课前教师线上发布学习任务和课前答疑,并引导学生习惯查找教学平台碎片化的资源,比如,微课视频、电子书、图片等。学生使用学习通教学平台,查看章节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自主观看微课视频、电子书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完成测试题;根据自主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学生共提出学习问题。
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大肚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流程、使用过程中的关键点以及注意事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布任务,使用吸量管移取4.00mL自来水。以两位同学为一小组,先商讨实验用品的清单,再自行准备实验用品。此环节是由理论知识到动手实践的转变环节,也是由不会使用吸量管到逐步会使用的过程。全程融入“健康、安全、环保”理念。在使用吸量管移取非满量程液体的时候,使用减量法,即每次均从最上端的10.00刻度处开始往下放溶液。而不是需要多少溶液就吸取多少溶液,再全部放出来。重点讲解根据重力的方向,只有完全竖直的时候,液体的重力才在中心线上,液面附着在管内的面才最小,能够保证液体能够顺利的流出管尖。因此,吸量管使用关键就是减量法放液和管要始终保持竖直,这是使用吸量管正确使用的关键。同时,明确水分子间有存在氢键,产生表面张力,因此管内的液体会附着在管内壁上,液面下降太快的时候,液面会发生“撕裂”现象,挂壁现象就很明显,最终导致流出的液体会偏少。随后教师布吸量管的评分标准,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剖析行为和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枯燥乏味的训练由“量”变转变成“质”变。
随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再次剖析吸量管使用的重点和难点,并连线企业兼职教师远程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随后采用分组练习法,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并进行小组互评,采用技能比拼的方式巩固重点和难点,教师对照任务评分标准对学生操作能力、环保意识、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检验学生技能和素养;课堂延伸进阶:案例分析法,引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吸量管使用、记录填写使用等不规范的检查通告案例,针对案例问题和处罚的严重性,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最后,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比吸量管和大肚移液管的准确,引导学生讨论,增加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手脑并用。通过实验验证大肚移液管比刻度吸量管更精准。在工作和生活中,人的经历和时间都是一定的,一件事情只有全身心投入了,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大肚移液管就是这么做,一辈自只干一件事,不负使命,它做到了它该有的精准,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命和生活的真谛。
课后,执行化学实验室“5S”管理,教师和学生共同执行化学实验室“5S”管理,对试验完成后的实验室进行整理、整顿、清洁、清扫操作,始终如一,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并思考在很多的实验室里,已经不完全使用玻璃移液管了,而是改用移液器,请查阅移液器使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并将查阅资料和自己的总结上传平台。
3.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建立课程平台学习得分、线下实践操作评价、技能竞赛得分和期末闭卷考核四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考核(60%)和终结性考核(40%)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3.1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工作规范、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相关世赛、职业技能大赛赛项规程为依据,制定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要求的职业素养。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水平,可采用项目评分标准全方位量化评价,校企齐头并进,全面对接岗位职业要求标准。
同时,采用校内督导专家依据学院教学评价标准对课程团队教学和课程思政实施过程评价、系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方式评价和邀请企业专家评价三方评价相结合方式,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网上评教和课程平台调查问卷评价相结合方式,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和对课程的满意度,取得较好的评价效果。
3.2质性评价
参照“金课”“一流课程”评价标准,课程思政的评价意识和评价技术也应逐步提升。递进式质性评价体系就可反映本课程教学本质、师生关系、课程结构、师生言行、知识技能构成等。借鉴行业、企业、职教领域学者意见,及时制定多元评价体系,突出“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有底线”的考核评价体系。
3.3突显职业技能素养评价
技能综合素质考核以吸量管的正确规范使用为例,要求每位学生需要把自己的操作视频编辑好,上传到指定课程平台。
3.3.1考核内容
使用5.00刻度吸量管,移取3mL未知液至100毫升容量瓶中,并定容。其中,包括移液管的清洗,润洗,吸液,擦外壁,调零,放液。容量瓶包括,试漏,清洗,接收溶液,平摇,定容和混匀。
3.3.2数据记录表(见表1)
3.3.3评分标准(见表2)
3.4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本课程的建设经验已运用到同类课程中,可供校内外同行使用。同时,极大的推动了教学改革,逐步实现校企同标,教师业务水平与思想高度显著提升。同时,借助课程思政的引领,校内的教学环境全部升级换代,学生的精神状态,散发着由内而外的自信。作为专业群平台课程实施范围广,受益学生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显著。在各级各类大赛中成绩斐然,“1+X”证书通过率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其中有15名毕业生获得“齐鲁工匠后备人才”荣誉称号。
结论
基础化学课程以“三个结合”为出发点,将“家国情怀”“个人品质”和“他律变自律”自然融入到课程的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中,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节中,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最终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