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教学全过程的途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许龙 张波波 赵培均 雷萌萌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的膳食模式、饮食行为、营养问题及营养相关疾病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对于公共营养学研究和营养改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在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教育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深化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专业性人才是重中之重。
1.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1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的课程全过程,不仅关注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强调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在学科中注入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做出正确道德决策,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其次,专业学习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帮助他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和创造价值。最后,综合素质培养,强调人文关怀与情感智慧。在学科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需求的敏感性,使他们在专业实践中更具同理心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提高专业素养,还增强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职业挑战,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栋梁。
1.2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思考社会公众问题,认识专业领域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明确自身的担当与社会责任。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调研,更深刻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进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职业操守,有助于他们在专业领域中不偏离伦理道德底线,积极参与社会责任项目,为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使学生更具社会担当和公民意识,在专业领域中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3 构建全面育人的本科教育体系
通过将思政教育与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课程融合,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更加全面的本科教育框架。首先,通过融合思政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学科中不仅获取专业知识,还培养其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一个更加全面、立德树人的本科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可以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科选择和发展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个人潜能。最后,构建全面育人的本科教育体系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通过思政教育与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的交叉,将促使各专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校际合作网络,推动全校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因此,构建全面育人的本科教育体系,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1.4 满足学生思政教育新需求
当下大学生显现出对思政教育的新需求,期望在专业学科中获得更多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首先,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学科中,有助于满足学生在专业学科中获取人文关怀的渴望,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学科需求。其次,关注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新需求。学生更希望能够在专业领域中感受到社会责任的引导,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实现社会参与和贡献的价值。因此,通过满足学生对思政教育新需求的追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贴心的教育体验,使其在专业学科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
2.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的教学现状
2.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传统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教育普遍存在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这一模式过于强调学科专业性,使得学生在课程中主要接触学科知识,而缺少对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仅被视为知识的接收者,而缺乏思辨和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可能面临对复杂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未能得到充分培养,使得他们在职业发展中仅具备专业技能,但缺乏对社会、伦理、人文等方面的全面素养。因此,有必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机培养。
2.2 学生自身对思想教育需求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他们渴望在专业学科中不仅仅获取知识,更期望融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充分满足这一新需求,学生希望在课程中能够接触到关乎社会伦理、人类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内容。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提升需求体现了他们对综合素质的重视,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发展。学生渴望在学业中不仅仅获取专业技能,还能够全面提升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因此,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对更广泛、更深刻思想教育的需求,将成为当前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这一改革,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综合型人才。
2.3 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结合不紧密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推广,思政教育已广泛融入各类课程。如何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素材是合理利用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教学模式更偏向传统的分隔式设置,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往往被独立设置,缺乏有机的融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无法形成统一的学科观念。因此,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往往只注重技术性的知识获取,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视野相对狭窄,缺乏对于社会问题的全面认知。
3.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的改革方法与实践
3.1 切实促进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确保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课程中,特别强调营养知识与社会责任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思考专业实践与社会影响的关系。教学大纲将明确强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引发学生对于社会伦理和责任的深入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专业学科中感受到思政的引导与渗透,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3.2 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借助现代技术,采用在线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地考察和社区实践将贯穿整个课程,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专业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引入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3 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机制
建立全面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旨在准确衡量学生在思政方面的成长。除传统的学科知识考核外,可以通过设计思政实践项目,评估学生在社区指导实践中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定期组织学科与思政交叉的综合测评,深入了解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与态度。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政发展,为个性化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一评价机制,确保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结语
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以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课程为主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设计,构建具有深度德育、专业技术和社会实践高度切合的新型本科教育体系,实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的改革目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学科学习中融入社会实践,建立起“德业兼修”的学科思政教育新模式。通过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强调培养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履行社会责任。最终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担当的营养与社区指导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
河南农业大学青年英才基金(30501048);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重点项目(2024SJGLX0034)。
作者简介
许龙(1989.10-),男,讲师;主要从事《公共营养与社区指导》《应用营养学》等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
雷萌萌(1989.04-),女,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营养学》《食品化学》等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