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及对策

作者: 张婷婷 王琛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随着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愈加凸显,虽然近年来政府在检测与监管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并颁布了《食品安全法》等法规,使得食品安全形势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食品生产环节监测不足、检测设备落后、检测体系不完善、监管部门职责不清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本文通过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检测体系、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及建立可追溯体系等相应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1.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食品产业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国家加大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力度。2021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标志着监管的全面升级,明确了最严格的监管制度。然而,实际操作中,检测与监管体系仍面临挑战。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质和生产环节的交叉污染等问题仍然突出。政府发布多项政策,逐步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要求提高检测结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2.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2年的数据显示,全年共完成235万批次食品抽样检测,整体合格率为97.6%。这一数据表明,尤其在城市和发达地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已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是,整体形势虽然良好,但部分领域的监管力度与执行情况仍需提升。

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逐步实现食品质量监控全覆盖,尤其在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中,质量管理手段更加精细。先进检测设备和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等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检测精度。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出台多项法规,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法律基础。现代化监管手段的引入显著提升了食品质量可追溯性,2021年超过70%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引入了可追溯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实时查询食品信息,这增强了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信任。食品安全教育与宣传工作逐步深入,各类科普活动在社会层面得到广泛推广,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3.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与问题

3.1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完善

我国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检测标准和执行的区域差异显著,尤其在不同地区和食品类别中,标准不统一。例如农业农村部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检测标准不一致,导致实际检测指标差异,影响了管理的有效性。在食品添加剂检测方面,现有项目尚未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特别是在微量元素和污染物检测要求上,仍需升级与完善。

3.1.1食品生产环节监测不足

食品生产是确保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但我国在这一环节的监测力度仍显不足。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卫生条件和原材料使用不规范,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2021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6%,虽总体较高,但某些地区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仍然存在,尤其在水果和蔬菜中较为明显。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滥用农药和化肥以及土壤污染等。监控手段不够智能化和精细化,缺乏有效的生产数据记录和追踪等问题,增大了食品安全风险。

3.1.2食品质量检测设备落后

我国食品质量检测设备的落后在基层检测机构中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尽管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引进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先进设备,但是农村和偏远地区仍以传统化学检测为主,设备老旧,检测周期长,数据准确性和覆盖率低。2020年数据显示,约30%的基层食品检测设备使用年限超过10年,无法满足现代食品安全需求。这种落后影响了食品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导致检测效率低下,影响了监管的广度和深度。

3.2 食品质量管理部门职责不清

食品质量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和海关总署,但职责分工不明确,常出现职能重叠或监管空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及时处理。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农业农村部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交叉,监管衔接不畅。2020年的“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水产品事件”凸显了监管职责不清的现状,导致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威胁消费者健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效能。

3.3 食品质量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食品质量监管体系虽然在逐步完善,但仍存在漏洞。食品追溯系统覆盖率较低,尤其在中小型企业和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追溯机制,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无法快速追踪源头。2021年数据显示,全国建立食品追溯系统的企业比例仅为45%,其中中小型企业普及率不足30%。现有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各地区和部门之间的数据缺乏互通,影响了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监管能力。由于整体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不足导致消费者难以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因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信任度仍有待提高。

4.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相应对策

4.1 改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完善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核心之一。目前,我国的检测体系虽较为全面,但在检测标准、范围和操作规范方面仍存在差距。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我国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食品检测标准国际化,但实际执行中,需进一步推动标准统一和手段多样化。

国家应加强与国际食品安全组织的合作,提高我国食品检测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程度。目前,部分食品的检测标准仍滞后,特别是在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等领域。引入国际先进标准可有效提升食品检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检测手段多样化也是改进检测体系的重要方向。检测机构应在传统理化检测基础上,增加微生物和基因检测等新型手段,确保复杂食品的质量检测科学性和全面性。例如农药残留检测方面应结合快速检测技术,提高速度和灵敏度。

政府还应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库,实现检测数据的共享与协同。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规律,识别潜在风险,实现精准化与智能化检测。

4.1.1 加强对各环节的监测力度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的监测力度,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首要任务。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往往源自生产环节的疏忽,因此需要在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实施更严格的监控。针对食品生产环节,政府应要求企业建立更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如全面引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同时,应加大对中小型食品企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确保这些企业能够有能力提升生产环境与设备水平,保证食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抽检报告》显示,食品生产环节的抽检合格率在97%以上,但仍有部分食品生产商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等环节存在问题。为提升监测的有效性,政府应扩大对食品生产的抽检覆盖面,尤其在中小型企业和农村地区,要增加抽检频率和随机性。对于出现问题的企业,政府应实施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面排查,并增加行政处罚力度。同时,结合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建立全程监控系统,实现食品生产环节的可视化和实时化,提高监测效率。例如在乳制品、肉制品等高风险食品生产领域,相关企业可引入智能传感器,实现温度、湿度等关键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与控制,防止食品因环境问题而出现质量隐患。

4.1.2 研发和改进先进检测设备

食品质量检测设备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工具。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食品质量问题,我国应加大食品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特别是在自动化、高效检测技术上的投入。当前,我国食品检测设备在发达地区和大企业中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中,检测设备仍存在老旧、落后等问题。《中国食品质量安全技术发展报告》显示,约有30%的食品检测设备已超过使用年限,部分基层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应对现代食品安全的需求。因此,研发新型检测设备和改进现有设备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必要措施。

现代化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能够对食品中的微量有害物质进行精确检测。除此之外,生物传感技术和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也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新的方向。例如,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实时检测系统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病原体和毒素,并且可以大幅减少传统检测方法的时间成本。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这些新型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推动检测设备的国产化,以降低检测成本,增加检测设备的普及率。

4.2 明确政府管理部门职责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和海关总署,长期存在职责划分不清和权责重叠的问题,导致监管效率降低。为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各部门需明确自身的具体职责,建立清晰的监管流程,避免监管盲区和重叠现象。农业农村部应专注于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的监管,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食品流通和销售,海关总署则应专注于进出口食品的质量把控。各主体应通过建立责任清单,确保监管工作有序衔接,防止因职责不清导致的监管漏洞。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还需加强跨部门的协作与信息共享,特别是在处理跨区域、跨部门的食品安全事件时,确保信息畅通和反应迅速。监管部门应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食品安全数据共享,减少信息滞后问题;定期开展部门联合检查和专项整治,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此外,完善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协同机制,确保地方政府能及时执行中央政策,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监管策略。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地区,中央政府应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政策倾斜,确保地方政府具备足够资源和能力应对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

4.3 健全可追溯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该系统能够完整记录和查询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信息,确保在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能够快速追溯源头。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可追溯体系的普及与规范化,鼓励中小型食品企业引入追溯技术,并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同时,政府应制定统一的追溯体系标准,确保信息互通共享,避免技术差异导致的追溯困难。例如,通过统一追溯编码和建立全国性追溯平台,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整合。

政府部门应结合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可追溯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区块链能够确保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而大数据可对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帮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例如在生鲜食品追溯中,区块链技术可记录温控数据,确保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结论

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虽然在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生产环节监控不足、检测设备落后、监管体系和部门职责不清等。这些问题影响了食品安全保障的有效性,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必须从多个方面加强改进。

改进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确保检测标准的国际化和一致性,是未来提升食品质量的必要手段。政府必须通过强化各环节的监测力度,确保食品生产过程的透明化与规范化。研发和改进先进检测设备是提高食品检测能力和效率的关键,特别是在基层食品检测站点,设备的升级将极大提高检测精度和覆盖率。明确政府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确保各环节监管无缝衔接,也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健全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确保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被监控和追溯,是防止食品安全问题扩大的有力保障。

作者简介

张婷婷(1995-)女,汉族,江苏仪征人,硕士,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检验检测。

王琛(1997-)男,汉族,安徽枞阳人,本科,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检验检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