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葡萄及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究

作者: 包乐

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形态演进的必然趋势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玉泉营作为宁夏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开拓者和领军者,在葡萄及葡萄酒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之势,创新了产业发展,推进了产业融合实践和改革,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优质品牌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保障。

1.研究背景

1.1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产业融合是指在时间上先后产生、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在同一个产业、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是用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以实现产业升级的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

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形态演进的必然趋势之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1.2葡萄产业是宁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宁夏贺兰山东麓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适合酿酒葡萄栽培的地区之一,有着“中国的波尔多”之美称,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委员会的“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被国际葡萄酒组织誉为“世界葡萄酒明星产区”。

“十四五”期间,宁夏将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而葡萄酒产业作为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之一,需放大产区优势,提升品牌价值,打造领军企业,把贺兰山东麓打造成“葡萄酒之都”。

1.3农垦集团是宁夏葡萄产业化发展的主阵地

葡萄产业是宁夏农垦集团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板块之一,现已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目前,在贺兰山东麓10个农场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近6万亩,葡萄酒生产加工能力4.5万吨,“西夏王”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也是自治区、银川市“质量奖”唯一获得者,其生产的外交使节葡萄酒是我国外事机构指定的专用葡萄酒。

1.4玉泉营是宁夏葡萄产业的发源地

玉泉营农场位于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的中部核心区,也是宁夏葡萄酒产业“一体两翼、一心一园八镇”总体布局中的八镇之一。当下,其主要产业以种植优质葡萄和葡萄酒酿造、销售为主,集中分布葡萄种植园3.3万亩,是宁夏最早种植酿酒葡萄的地区,也是宁夏葡萄酒的诞生地,拥有宁夏最大的葡萄酒酿造企业——恒生西夏王酒业有限公司和宁夏唯一的自治区级葡萄苗木繁育基地,有十余座特色酒庄,是宁夏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产业特色明显,产业基础良好。由此可见,玉泉营农场开展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优势所在。

2.玉泉营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2.1产业发展概况

2.1.1葡萄种植产业

玉泉营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发展较为成熟。截至2021年底,葡萄种植面积为18957亩,酿酒葡萄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赤霞珠、马瑟兰、摩尔多瓦、马尔贝克等世界上所有名优鲜食和高档酿酒葡萄品种。

2.1.2葡萄酿造及加工产业

园区范围内现有酒业公司一家,酒庄15家,其中以“西夏王”牌葡萄酒为龙头,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葡萄酒加工生产基地。

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位于玉泉营场部东侧,始建于1984年,占地11.8公顷,是宁夏最早的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身的葡萄酒生产企业。1987年,西夏王酿造出宁夏第一杯葡萄酒,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研发出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甜白葡萄酒、白兰地、饮料五大系列100多个产品。目前,酿酒原料基地已达10万亩,有4.5万吨的年生产能力,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并向国际市场迈进,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领军企业。

2.1.3苗木研发培育产业

玉泉营农场现有一座苗木繁育中心,位于场域中部,主要进行葡萄研发、优良葡萄种苗的培育和优良葡萄苗木的繁育。

苗木中心于2008年建成,占地面积1238亩,是西部第一家脱毒葡萄、抗寒葡萄苗木繁育中心,也是宁夏地区最大的、唯一自治区级的葡萄苗木繁育基地。现有设施温棚560亩,葡萄组培脱毒实验室1座,双效智能温棚10栋,2000平方米智能温室1座,用于组培脱毒苗的驯化移栽。现已发展成为集优质脱毒组培苗研究、苗木培育、鲜食葡萄生产采摘与销售、田间培训、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接待等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设施园区。

2.1.4旅游产业

玉泉营旅游产业主要以西夏王酒业公司工业旅游、玉泉国际酒庄休闲度假游为代表,具有葡萄酒酿造工艺观光、葡萄酒品鉴、葡萄酒窖游览、休闲餐饮、商务住宿等综合功能,是宁夏著名的工业旅游目的地,承担着引领玉泉营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职能。

2.2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2.1葡萄园整体质量较低,制约葡萄酒品质提升

优质葡萄园对葡萄酒的品质至关重要,素有“七分种植、三分酿造”之说。总体来看,园区中约60%的酿酒葡萄园由农户种植,由于品种混杂、配套设施不足、种植水平参差不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内葡萄酒整体品质的提升。

2.2.2葡萄酒销售不畅,产业带动能力有限

园区范围内酒厂、酒庄的设计产能较高,但是受市场行情影响,近几年,葡萄酒销售不容乐观,造成葡萄酒生产规模缩小,直接影响到对酿酒葡萄种植的带动作用。

2.2.3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融合度较差

目前,项目区内葡萄产业发展以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为主,第三产业效益较差。就产业链条而言,葡萄种植业发展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目前,葡萄酒加工销售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承担着葡萄产业主要的创收、增收任务;与葡萄相关的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缓慢,葡萄衍生产品研发、葡萄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培训服务等产品较为缺乏,造成产业链条不完善、产品附加值较低、增收困难等问题。

2.2.4产区缺乏整体的定位和形象塑造,产区优势不明显

园区内除西夏王酒业公司外,其他各酒庄的红酒生产、销售、品牌推广等都是各自为政,虽然酒庄数量及聚集度是全区最高的,但产区品牌效益、区域形象塑造比较缺乏。同时,玉泉营作为葡萄小镇的整体形象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大众熟知度较低,没有形成良好的葡萄酒品牌效应。

3.玉泉营葡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及策略

3.1产业发展思路

玉泉营葡萄产业发展应以宁夏农垦万亩优质葡萄基地为依托,运用科学技术提质增效,推广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完善葡萄产地加工、营销体系,推进葡萄、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新型产业,大力实施“葡萄产业+”政策,以葡萄一二三产值之间的延伸、调整、重组等方式促进玉泉营地区葡萄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本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以万亩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为基础,以葡萄酒销售为龙头带动酿酒葡萄的种植和生产,以旅游业作为产业融合的核心与突破点,贯彻“种植生产为旅游服务”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玉泉葡萄小镇区域,大力发展葡萄文化及乡村旅游项目。

3.2产业发展策略

3.2.1“葡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以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在扩大优质葡萄园连片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万亩酿酒葡萄智能化种植项目,逐步推广有机葡萄种植技术,配套发展葡萄苗木、葡萄园艺、葡萄酒相关配菜种植等,实现种植品质化、现代化、规模化。

3.2.2“葡萄+工业”产业融合发展

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加快推进西夏王酒业公司的技改项目,提升葡萄酒酿造水平;建设葡萄酒副产品加工厂、木桶木塞等包装企业,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实施酒庄联产提升工程,培育品牌酒庄。

3.2.3“葡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构建五大旅游产品体系:包括精品观光产品、休闲度假产品、文化体验产品、亲子体验产品、研学教育产品。打造集葡萄采摘、葡萄酒酿造、酒庄观光、葡萄酒品鉴、葡萄酒文化体验、田园观光、葡萄养生度假、葡萄酒研学于一身的旅游小镇,实现葡萄文化与旅游的全方位融合。

3.2.4“葡萄+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葡萄与葡萄酒养生的特性,从康养文化、康养产品、康养体育入手,构建葡萄养生文化产品体系,全面提升玉泉营旅游品质,打造葡萄与康养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

将康养文化与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打造红酒养生SPA馆、红酒温泉、红酒养生餐、葡萄博览园等康养项目,使游客充分体验养生产品的文化内涵,感受养生产品的品质和魅力。

3.2.5“葡萄+培训”产业融合发展

利用玉泉营葡萄酒具备的加工、苗木培育优势,以西夏王酒业公司和苗木中心为主的葡萄种植、酿造培训基地组织开展“玉泉营产区研学项目”,吸引区内外相关技术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同时,与国内外葡萄酒企业签订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育苗技术和造酒工艺,提高产区葡萄酒品质,使玉泉营成为集葡萄酒种植、酿造、葡萄技术研发、葡萄酒教育培训于一身的重要基地。

3.3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在统筹考虑玉泉营区域自身地形特征、现状建设基础和发展空间的基础上,使规划产业融合园区整体形成“一心一廊两镇,三带七片区多节点”的空间发展结构。

一心:将以玉泉国际酒庄、酒业公司为中心的三公里范围作为玉泉营葡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中心,重点对宁夏农垦葡萄及葡萄酒全产业链进行集中展示。

一廊:依托博览路形成的葡萄文化景观长廊,是玉泉营地区多产业集聚、葡萄文化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特色生态景观展示的主要通廊。

两镇:玉泉葡萄酒历史风情小镇、黄羊滩农垦历史文化小镇。

三带:沿国道307形成葡萄景观与特色酒庄分布带,沿国道110东侧、玉泉营南部及中部形成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与特色酒庄产业带,沿银黄公路形成田园风光景观带。

七片区:项目区内形成的7个特色产业主体片区,主要包括玉泉葡萄孵化园片区、世界葡萄大观园片区、酿酒葡萄研发及智慧种植示范片区、鲜食葡萄采摘园片区、葡萄酒生产加工集中片区、西夏水库生态休闲观光片区、现代智慧农业片区。

多节点:项目区内用于展示和宣传玉泉营、交通引导的景观节点,包括国道307东西两个节点,博览路南北中三个节点,火车站、乌玛高速两个出入口节点,国道110西夏水库处节点,西夏路闽宁玉泉营交汇处节点等。

4.玉泉营葡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4.1产业运营模式构建

4.1.1制定综合开发运营模式

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以企业经营为主体,联合区域内酒庄和居民一同构建“政府+企业+酒庄+农场居民”的运营管理模式。

第一,农场居民负责具体的农家乐、民宿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同时负责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相关劳务工作。

第二,各酒庄负责酒庄相关事宜,同时与小镇综合开发公司进行合作,使产品符合小镇的综合定位和开发特征。

4.1.2搭建综合融资运营平台

由政府牵头,联合农垦集团和区域内各酒庄,积极引进旅游开发集团,成立玉泉营葡萄小镇综合开发公司,并将其作为玉泉营产业开发和建设的投融资和运营平台。

4.2特色产品体系打造

根据园区的区位条件、资源基础及项目安排,规划形成一大基础产品体系、四大重点产品体系和一大特色产品体系,具体包括精品观光产品、休闲度假产品、文化体验产品、亲子体验产品、研学教育产品和专项旅游这六类产品。其中,以精品观光产品为基础产品,休闲度假产品、文化体验产品、亲子体验产品、研学教育产品为重点产品,专项旅游产品为特色产品。

4.3市场营销模式建立

以葡萄酒工业旅游、葡萄文化体验为核心,采用线上线下联合推广的方式来构建玉泉营葡萄小镇特色旅游品牌,进而推动宁夏葡萄优势产区工业旅游的全面发展。

首先,改变原先单一化的酒庄旅游发展观念,用多元化、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观来指导市场营销,树立玉泉营葡萄小镇整体旅游营销的概念,以实现从旅游景点向旅游小镇的转变。

其次,由农垦集团直接牵头,成立玉泉营旅游开发公司和宣传营销团队,对玉泉营的旅游产品及整个城市进行包装与宣传,同时制订玉泉营旅游发展营销方案,降低营销成本、增强营销效果,以确保玉泉营葡萄小镇旅游市场营销的专业性和整体性。

最后,将玉泉营葡萄小镇旅游纳入宁夏贺兰山葡萄长廊整体规划布局中,加强与沿线相关景区、景点之间的联动促销,将玉泉营打造成贺兰山葡萄长廊旅游的重要节点,以此扩大玉泉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语

玉泉营葡萄产业融合既基于历史,又有一定现状发展基础,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机遇众多。在葡萄酒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玉泉营葡萄及葡萄产业只有不断拓展产业路径,做好产业融合与产品创新,才能走出宁夏,走向世界,形成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第一品牌,并树立宁夏农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