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养生健我身

作者: 王化清

平生素无大志,所幸日子过得平平顺顺,故得以颐养天年,八旬无疾,体检正常。要说有什么养生秘诀,只有一个:中。

“中”可理解成“适度”和“适中”

凡事都有个度,以适度、到位为要。如吃饭穿衣这个人生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要适度、适中才好。民以食为天,不吃饭人要饿死。但吃得太多、太好,也是健康长寿的大忌。长期饱食或久食膏粱厚味,易使人发胖臃肿,患冠心病、糖尿病等。发胖固然不好,但太瘦也不行,不胖不瘦方能长寿。穿衣除了遮羞,主要是为了御寒,穿得太多限制了人的活动,而且容易致人出汗,肺卫不固则容易感受风寒,所以古人云:“膏粱厚味,足生大疔”。“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要得小儿安,常受三分饥和寒。”这七分饱、三分寒就是一种适度和适中。

“中”可理解为“中节”和“中和”

喜怒哀乐是人的几种心理感受,过度便是致病因素。不动雷霆之怒,不大喜过望,谓之“中节”。当喜则喜,当怒则怒,谓之“中和”。《中庸》对“中节”的论述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是合乎、适合的意思;“节”就是节度、节律、节拍的意思,可引申为标准、准则。“中节”就是合乎一定的标准。当然这里所说的“节”(标准)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无所偏倚”的,既不过于强烈,也不过于微弱,而是恰到好处、和谐协调。对于情绪,宜宣泄而不宜郁结。不过宣泄也有个度的问题,凡事不可太过,这就是“中节”和“中和”。

“中”也可理解成“中年”和“中途”

与年轻人谈养生,往往如风过牛耳。中老年是人生的养生最佳时机。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意思是说,人到中年,器官功能开始老化、衰退,如能适当调理,再振根基,后半生就能强壮。但是有的中老年人对养生不感兴趣,认为自己正当中年,血气方刚,无须养生。殊不知,这血气方刚的后面正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其实,养生宜早,首先要在心理上把握住自我。抓住时机,对身体进行“维护”和“再充电”,为后半生打下坚实根基。

“中”还可以理解为“中用”

养生,须有的放矢,讲究实效,不在方法,而在“中用”。有人喜欢打拳、练剑,有人喜欢闲庭信步,有人喜欢栽花种草,有人喜欢唱歌跳舞,有人喜欢读书看报,各人有各人的养生之道。总之,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个人爱好,不必强求一律。不过贵在坚持,贵在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