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手术背后的神奇力量
作者: 蒋珏前几天碰到一位拟行面部手术的患者问我:“医生,我能上半麻吗?不上全麻行不行?半麻只要用一半的药量,更安全!”我听后感到了医学科普的重要性,看来还是有很多患者对麻醉不了解!我向她解释:“俗称的半麻只能麻下半身,头都麻了就是全麻啦!全麻半麻不是根据药量来分类的。”
在现代医学中,麻醉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使得许多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手术,如今能够在相对平和与安全的状态下顺利施行。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基本概念。麻醉就是运用药物或特定的技术手段,使患者在特定时段暂时失去知觉和疼痛感觉。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让人睡着”,而是一个精细调控人体生理机能的复杂操作。麻醉包含多种类型,临床上患者经常接受的麻醉方式有半麻和全麻。
什么是半麻?
俗称的半麻,专业上称为椎管内麻醉,又细分为腰麻、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入椎管内不同的腔隙,阻滞相应的脊神经,使得相应区域无疼痛感、肌肉松弛,从而产生麻醉效果。以剖宫产手术为例,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婴安全,同时减轻产妇的痛苦,通常会采用腰麻,有时也会选择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医生会在产妇的腰椎部位进行穿刺,将麻醉药物注入腰椎椎管内,从而使产妇的下半身失去知觉。在这个过程中,产妇的意识是清醒的,但下半身却感受不到手术带来的疼痛,能够较为轻松地迎接新生命的降临。
腰麻是使用特制的腰麻穿刺针从腰椎间隙逐层刺破皮肤、皮下组织、韧带、硬脊膜、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将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产生麻醉作用。麻醉时间固定,平均约1.5小时,适用于下肢等部位的短小手术,如下肢静脉曲张手术、髌骨骨折手术等。优点是起效快,效果比较确切。缺点是有时间限制,失效后如果手术没结束,需要追加局麻或改为全麻。
硬膜外麻醉是先将特制的硬膜外穿刺针从胸椎或腰椎间隙逐层刺破皮肤、皮下组织、韧带,进入硬膜外腔,再将硬膜外导管经过穿刺针置入硬膜外腔,注入麻醉药物产生麻醉作用。可用于阑尾切除手术、下肢骨折手术等。优点是可在必要时追加麻醉药,延长麻醉时间,满足长时间手术的需要。缺点是起效较慢,失败的风险较大。
腰硬联合麻醉则是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有机结合,先用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再将腰麻穿刺针经硬膜外穿刺针继续深入,进入蛛网膜下隙,注入麻醉药后拔出腰麻穿刺针,再置入硬膜外导管,在腰麻失效后,可经硬膜外导管注入麻醉药,延长麻醉时间。这样取两者的优点,同时避免了两者的缺点,在快速起效的同时又能控制麻醉时间。
什么是全麻?
全麻全称为全身麻醉,是通过不同途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或呼吸道吸入)使全麻药进入人体作用于中枢神经,抑制其功能使患者丧失意识、痛觉和反射,并产生一定的肌松作用。理论上,各种手术均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想象一下那些重大的心脏、颅脑手术,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在吸入全麻药或静脉注射全麻药后,很快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深深的梦境,对外界毫无感知。在此期间,患者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由专业的麻醉设备和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严密监测和调控。
麻醉有哪些风险?
如同任何医疗手段一样,麻醉并非毫无风险,不管是半麻还是全麻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比如药物过敏反应,可能导致皮肤瘙痒、红肿,甚至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比如呼吸抑制也是麻醉中的一个潜在风险,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呼吸中枢的功能,导致呼吸频率减慢或呼吸幅度减小。还有低血压的情况,麻醉药物可能导致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但这些风险并非无法控制。麻醉医生通过术前访视,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评估。他们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往的疾病、过敏史、正在服用的药物等;还会进行身体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基于这些评估结果,麻醉医生会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在手术过程中,不管是半麻还是全麻,麻醉医生都会始终坚守在患者身旁,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他们会通过仪器实时观察患者的血压波动、心率快慢、心律是否失常、呼吸是否平稳、血氧饱和度是否稳定等,一旦发现异常,会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例如,如果出现低血压,麻醉医生会及时调整输液速度、输液的种类或者使用升压药物来提升血压;如果出现呼吸抑制,麻醉医生可能会给予辅助呼吸或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
术后的麻醉恢复阶段同样至关重要。麻醉药物在体内逐渐代谢排出,患者的知觉和生理功能逐渐恢复。复苏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不适状况(不同的患者反应不同),如恶心、呕吐、头晕、谵妄、躁动等。麻醉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干预和护理,确保患者能够平稳、舒适地度过恢复期。
如今,麻醉不仅在各科手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其他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等场景中,通过使用不同的麻醉药物,让患者在镇静镇痛中完成检查与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依从性,降低了手术操作时患者不配合导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