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 你为何这么“突出”
作者: 薛小伟当代打工人整日伏案“搬砖”,一坐就是一下午,“工作不突出的我,腰椎间盘突出了”“年纪轻轻的,腰说不行就不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腰椎间盘那点儿事。
人类自进化到站立行走以后,我们的腰椎就成了支撑躯干的中心,无论是站立还是坐位,腰部都承受了60%以上的体重,腰椎问题便很现实地摆在了大家的面前。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以往印象里的“中老年疾病”,如今出现在更多年轻人身上。腰椎健康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小小腰椎间盘担重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腰椎上的椎间盘特点,只有熟悉,才能有更好的认知,那腰椎间盘是什么呢?腰椎间盘是相邻两个腰椎体之间的连接结构,质地坚硬而富有弹性,具有保持脊柱在运动时的稳定性、吸收震荡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上下两个腰椎之间的“保护垫”,它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健康的纤维环和髓核含有丰富的水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由于其他刺激,含水量逐渐减少,弹性也逐渐变差。当纤维环破裂后,里面的馅儿(髓核)便会跑出来,进入椎管,刺激到神经根或者脊髓,引起一系列症状。
一个体重70千克的人,身处不同姿势下,第三腰椎间盘所承载的重量差异明显:在平躺时,腰椎负荷最小,约为25千克;侧躺时,腰椎负荷约为75千克;站立时,腰椎负荷约为100千克;坐姿时,上身直立腰椎负荷约为140千克。不管是站立还是坐着,前倾的姿势都会大大增加腰椎的负荷,这是因为当我们身体前倾时,头部、躯干、上肢的重量就会集中在腰椎的一个支点上,这就导致了腰椎间盘需要承受身体全部的重量。所以别小看小小的腰椎间盘,它可是承担着重任呢。
腰椎间盘突出后的典型症状
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腰部疼痛以及一条腿、脚疼痛、麻木,其中腰痛最先出现,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为91%。腰痛主要发生在下腰背部或腰骶部,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忍耐或忽视。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腰部疼痛会减轻但患侧下肢疼痛、麻木感会加重,容易出现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开始时为钝痛,而后逐渐加重。疼痛多呈放射性,沿着坐骨神经分布方向,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足跟部或足背。特别是在某种姿势下(如咳嗽、打喷嚏、排便、弯腰、直腿抬高等),放射性疼痛会更加明显。
都是腰椎间盘,为何你的这么“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并非偶然发生的,往往是在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的。
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退行性改变,也就是俗话说的“老化”,主要表现为髓核含水量的降低,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长期损伤 20岁后,椎间盘开始退变,弹性和抗负荷能力在逐渐减退,经过挤压、扭转、屈曲等,很容易在腰椎间盘受力最大的部分产生裂隙。在此基础上,反复的不良运动会导致腰椎间盘受到伤害或磨损。
职业因素 久坐、经常弯腰起立或负重的职业人群,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司机、电脑从业人员、举重运动员等,腰部承重力过大,更容易患腰椎间盘突出。
不良习惯 坐姿不正确、经常跷二郎腿、弯腰做家务、瘫坐在沙发上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显著增加腰椎间盘的受力,且使腰椎间盘后方持续受挤压。长此以往,形成腰椎间盘突出,出现疼痛症状。
其他多种因素,如腰骶椎先天异常、遗传因素、肥胖等均可能增加腰椎间盘突出风险。
如何拯救我的“老腰”?
我们常开玩笑地说:“25岁的身体,65岁的腰”,如果再不注意呵护腰椎健康,这就不仅仅是玩笑话了,很有可能就成真的了。
保持良好坐姿,避免久坐久站 经常弯腰驼背、跷二郎腿等姿势,很容易引起腰椎间盘疾病。平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坐姿,腰背部挺直,同时注意座椅和桌子的高度要合适。久站或久坐、长期保持某种姿势会加重腰椎和肌肉的疲劳。对于经常坐办公室的人来说,在保持正确坐姿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连续工作1小时左右最好休息5~10分钟,可以选择做操或者来回走动放松一下,舒展一下身体,从而缓解腰背的不适。
保持沙发和睡床硬度,减少腰椎压力 沙发或者床太软,容易导致肌肉松弛,身体也就容易变形,诱发一系列症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躺在上面以腰部没有明显下陷为宜。
多运动,锻炼腰背肌 要想保证腰椎的持续健康,增强腰部的承重性和韧性是关键。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腰部功能锻炼,如“腰椎操”,或者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可选择瑜伽、太极、八段锦等运动。但要避免投掷铅球等对腰部产生极度冲击、旋转及屈曲腰部的运动。
多补充钙,保持腰椎恒定骨量 钙是维持神经与肌肉功能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可以在饮食中增加牛奶、绿叶菜、鱼类、豆制品等食物来补充钙。
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是小事,日常生活中,要爱腰护腰,加强防护,避免突出的椎间盘影响本该工作突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