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烧烫伤后如何应急处理
作者: 黄纯渊 花超烧烫伤是婴幼儿常见的意外损伤,由于婴幼儿的皮肤薄弱,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善,同样的热力损伤对婴幼儿来说要比成人严重,如60℃的热水仅需3秒就可导致婴幼儿烫伤。新时代环境下,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爷爷奶奶承担着育儿重任,在照顾孩子时万一发生烧烫伤该怎么处理呢?
烧烫伤后如何应急处理?
烧烫伤早期正确的应急处理不仅可以即时减轻患儿痛苦,还能防止受伤加重。一旦发生婴幼儿烧烫伤,切忌慌张,牢记“五字口诀”:冲、脱、泡、盖、送。
冲:烧烫伤发生后,立即远离致伤因素,用流动的清水(12~25℃)冲洗20分钟以上,有效降低皮肤温度。一般采用纯净水,没有时也可用自来水。
脱:小心脱去衣物和饰品,不要强行或快速撕开黏附的衣物,必要时可使用剪刀轻轻剪开衣物。
泡:继续将受伤的肢体浸泡在清洁的冷水中20~30分钟,可持续至疼痛显著减轻乃至消失。
盖:以清洁的浴巾、毛巾或衣物覆盖伤口,避免使用卫生纸等易黏附于创面的材料包扎,抬高患处。
送:及时送医院救治,途中继续冷疗。
注意事项有哪些?
婴幼儿的大于5%体表面积(自身手掌约为1%体表面积)的烧烫伤,或有精神不佳、哭闹无力等表现的,都应立即送往医院并在途中接受冷疗,赶到医院后继续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冷疗。
头面部因口鼻的特殊性不适合冲泡,躯干和腹股沟冲泡容易失温,所以这些特殊部位的烧烫伤可采用湿毛巾冷敷,每5分钟更换一次湿毛巾。
伤口不要随意涂抹牙膏、蛋清、紫药水、酱油等。不仅会增加创面感染的风险,还会增加医生对伤口观察和处理的难度,也会加重医生处理伤口时患者的疼痛感。
电击伤、爆震伤或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的严重复合伤应该及时现场急救和送医,以确保生命安全为前提,而不要拘泥于伤口的冷疗。
另外,家长们应加强烧烫伤的防范意识,以减少意外事故和悲剧的发生。
如何有效避免烧烫伤?
避免婴幼儿烧烫伤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远离热源。
首先,所有热源(如热水壶、电熨斗、取暖器、烟花爆竹等)应该放置在婴幼儿接触不到的地方。不能移动的热源(如暖气片等)应该采取防护措施。
其次,热水袋、热喷熏鼻器、艾灸、电热毯等偶尔会近身使用的相对低温的热源,家长应严格检查其质量,同时也需要在家长的陪护下使用,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低温烫伤。
再次,热水、热菜、热汤等在吃饭、洗澡时经常接触的热源,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切记要放置在婴幼儿无法触及的稳定平台上,同时避免使用过长的桌布,否则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
如何预防烧烫伤瘢痕呢?
烧烫伤瘢痕严重程度与损伤的深度及恢复时间密切相关,良好的应急处理可以避免伤口加深并加速伤口愈合,进而减轻瘢痕增生,因此是预防瘢痕的第一步。
常规瘢痕的预防在伤口完全长好后即可开始,持续至瘢痕稳定不再增生,通常需要6~12个月。
主要方式有防晒、保湿、忌口辛辣饮食、外用抗瘢痕药物(积雪苷霜软膏等)、物理治疗(压力治疗、瘢痕按摩、外用支具、用可塑夹板和矫形器等)、激素注射、光电治疗及必要时的手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