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谨防精神疾病复发
作者: 莫祥德春天是精神疾病复发的高峰季节。这是因为春季冷暖气候交替,气流、气温及气压都会发生剧烈变化。同时人体内神经细胞在春天相对比较活跃,大脑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从而导致人的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发生异常。而精神疾病患者对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易致旧病复发、病情加重。据统计,每年3—5月精神疾病复发率占全年的70%以上,所以要提早预防。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性格改变 原来是热情、乐观、合群、善于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对以往合得来的人亦不理或疏远。
情绪反常 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改变往往是毫无原因的,即使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反应”。如躁狂症患者常表现为终日喜气洋洋,过分热情;抑郁症患者则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还有一些患者听到不幸的消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兴的事却唉声叹气,或者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没有情绪反应。
过分多疑 这类人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都特别敏感。如听到有人讲话,就怀疑对方是在议论自己,甚至有人咳嗽也怀疑是针对自己。这种多疑和正常人的多疑不同,哪怕事实已经证明是错的,但患者仍坚信不疑、无法说服。
动作和行为异常 如具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往往会对妄想对象突然发起攻击行为;情绪高涨的躁狂症患者可有过分热情行为,或“慷慨相助”或爱管闲事等表现;情绪低落的抑郁症患者则常呆坐呆立或默不作声;具有幻听的患者常侧耳倾听,或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对空叫骂等。
预防春季精神疾病复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多出去走走,亲近大自然。可以约朋友出去放风筝;或休息日约朋友骑自行车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或在室内、办公桌上养一些绿色植物,每天精心浇灌;或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
注意转移兴趣,自我调适。患者可以通过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来转移不良情绪,不让浮躁、乏力、心绪不宁这些症状长时间干扰自己的心情。
监督精神疾病患者严格遵守医嘱,坚持服药,切不可擅自停药。对精神疾病患者要有专人看管、照顾,严防发生意外。
如果上述症状持续加重甚至患者出现自杀、攻击行为,应及时到精神病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