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需要知其然、防其患
作者: 汪文娟李先生的工作模式为长期高强度加班熬夜,整日伏案且缺乏运动。同时,他还患有高血压,却未能严格遵循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在发病前1周,李先生多次出现阵发性视物模糊的状况,仿佛左侧有一片阴霾遮蔽视线,每次持续时长约半小时。其间曾去过眼科就诊,眼科医生建议其转诊神经内科,然而繁忙的工作使李先生将此建议抛诸脑后。入院前1小时,李先生向家人诉说头晕、头痛,但依旧未引起他足够重视,仅选择卧床休息。半小时后,家人发现他已陷入昏迷,紧急拨打120送往医院,经医师体格检查及头颅磁共振检查最终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什么是脑卒中?有哪些症状?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简单来说,就是脑部血管突然出现问题。脑血管是大脑输送营养的“管道”,如果这些“管道”发生堵塞或破裂,大脑将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受到损害。
脑卒中主要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血管被阻塞;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血管破裂。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不同,两者在症状表现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如: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相对缓慢,数分钟到数小时;头痛少见;呕吐少见;意识障碍少见,程度较轻;肢体瘫痪常见,程度较轻。出血性脑卒中起病急骤,数秒到数分钟;剧烈头痛,常为全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程度较重;肢体瘫痪程度较重;脑膜刺激征常见,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两者在症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部分症状可能会有所重叠。此外,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也会对症状的表现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必须结合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为什么会得脑卒中?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两大类。
不可干预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家族遗传史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持续上升,55岁后,每过10年,风险几乎翻倍。男性由于生理特点和生活方式等原因,发病率相对较高。此外,家族遗传史犹如一个隐藏的“基因定时锁”,如果家族中有脑卒中患者,其他成员的发病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吸烟、过度饮酒、肥胖、缺乏体育运动及需要激素替代治疗的慢性疾病等。这些可干预因素为我们提供了预防脑卒中的重要着力点,其中“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尤其关键。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持续侵蚀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血压的昼夜波动如同潮汐涨落,正常情况下,夜间睡觉时血压会下降,而清晨醒来后则会回升。然而,如果血压波动幅度过大,超出脑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容易引发脑卒中。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规范用药,切忌擅自更换药物或随意停药。
高血糖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了一倍以上,其危害主要在于加速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采取合理的饮食控制、适度的体育锻炼等手段,并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精准调整降糖药物,以确保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壁上形成,以颈动脉或椎动脉为例,这些斑块就像老化的水管内壁上的锈垢一般。一旦斑块碎片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就可能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因此,一旦发现血脂异常,应启动降脂治疗。
如何尽早识别脑卒中?
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准确地识别脑卒中的早期症状至关重要。
“中风120”口诀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1”代表观察面部是否出现不对称;“2”意味着检查双臂是否存在单侧无力现象;“0”则是聆听讲话是否清晰流畅。一旦发现身边人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务必立即拨打120,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每一秒都可能改写生命的轨迹。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脑卒中,及时治疗都是挽救生命、降低残疾风险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的6小时被认为是治疗的“黄金时间窗”,对患者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开展治疗越早,患者康复的希望就越大。
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脑卒中的“预防针”或“特效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识别自身的潜在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并进行适当的干预,以获得最佳的预防效果。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人脑卒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主要归因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作息安排以及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无论哪个年龄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都是远离脑卒中这一“生命杀手”的核心策略。通过改善饮食、增加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预防脑卒中,也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