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医疗如何相拥
作者: 高艳坤 孙韧当下,以DeepSeek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加速重构医疗生态。有患者通过DeepSeek“问诊”后,再与医生“对答案”。很多家医疗机构也拥抱时代浪潮,于近期完成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这一进程十分迅速,微妙地影响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在全国两会上,这一与科技创新有关的话题持续升温,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满怀期待:人工智能叩响“诊室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介绍,其所在医院已经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正在不断摸索,持续深化多场景应用。
近年来,刘连新持续关注并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与大健康领域的临床转化路径。他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构建临床决策引擎,借助数据驱动、高效决策和精准干预,帮助医务人员提升诊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从而让更多患者得到均质化医疗服务。
刘连新说:“我国人口众多,也有海量的医疗数据资源,可以把这些医疗数据资源整合起来建成统一的数据库,并依托医学大模型,来更好地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把数据库中的优秀诊疗方法筛选出来,去指导地理位置偏远、条件相对落后的医疗机构,帮助当地医生尽快提升诊疗水平。”
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庞大,但疾病知晓率、治愈率和控制率还不理想。“人工智能技术或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表示,“借助智能筛查、数据传输和远程会诊等功能,可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人工智能技术已能实现模拟手术、临床操作等真实培训场景,可用于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依托‘数字人’技术,人工智能可成为患者的‘医学顾问’,提供问诊、疾病宣教、用药提醒等服务。”
一段时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引发广泛议论。有些中医师表示,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而人工智能无法做到。也有中医师表示,人工智能开出的药方,临床思路没有问题,只是欠缺用药经验。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面对技术革新,不妨抱有开放态度。在中医药领域,人工智能也将有广阔空间。“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有效应用需建立在扎实的基础工作之上。”刘清泉说,“所谓人工智能,首先强调的是‘人工’,然后才是‘智能’。”
刘清泉认为,中医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重点夯实两大基础:一方面要系统梳理中医诊疗的核心逻辑与知识体系,建立标准化、结构化的数据模型,避免因数据缺陷导致人工智能产生错误结论;另一方面,还需要人机协同路径的探索。“这如同开拓新矿藏的过程,只有先完成基础性的人工智能建设,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创新突破。”刘清泉说。
承担使命:绘制蓝图正当时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副院长李龙倜所在的医院自主研发了素问医疗垂直大模型。该模型能辅助医生精准进行临床诊疗,投入使用后给一线医务人员和患者带来便利。“公立医院作为医疗体系主力军,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中肩负着特殊使命,但目前正面临标准体系不完善、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复合型人才缺口大等难题。”李龙倜说。
相较以往的人工智能技术,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解决数据不足问题、合成医学图像等方面,展现出更多创造性,为临床诊疗带来更多新思路。“要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更加紧密结合,还有一些基础需要打牢。”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兼风湿免疫科主任魏华表示。
“医疗大模型建设最好能提升到国家层面来统筹。”魏华满怀期待地表示,由此可进一步整合医疗大数据,以数据驱动模型在医疗垂直领域的训练、学习等,提升模型解读精准度,助力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她还提出,设立国家医学人工智能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研发,专项支持项目研发与平台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琳则提出,通过搭建“医保+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有望从流程优化、数据整合与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充实、完善医保知识库。充分用好医疗、医保机构现有信息化系统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系统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
谨慎而行:医者仁心“不掉线”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在面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方面,尚显经验不足,还需不断完善技术、规范应用。“治病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活。医者的经验与直觉、对患者个体差异的考量,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杨杰孚强调,“医道重温度,离不开人文关怀,在面对面交流时,医生对患者处境的考虑,对难言之隐的觉察,也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
“医疗和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特殊性,我们面对的是生命、是患者,容错率极低。”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刘忠军主任医师语重心长地说,“人工智能技术的终极目标并非替代医生,而是让医生从机械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够更专注于与患者的深度沟通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应以临床价值为衡量标准、以患者安全为底线。只有这样,这场技术革命才能真正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