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烦恼:一名眼科医生的爱眼日手记

作者: 苏娱

诊室里的疑惑

“医生,我家小明最近总是揉眼睛,写作业时头都快贴到本子上了……”李女士牵着8岁的小明走进诊室,眉头紧锁。小明低着头,时不时用手揉搓发红的眼睛,眼神躲闪。作为一名眼科医生,这样的场景我经常会遇到。

经过检查,小明的视力已经下降到0.4,并且伴有轻度散光。让人担忧的是,他的角膜已经出现早期圆锥角膜的迹象——这是一种可能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病,如果不及时干预,未来有可能需要角膜移植。

“他平时用眼习惯怎么样?”我问道。

“唉,放学回家就玩手机,写作业时台灯也不开,说了多少次都不听……”李女士无奈地摇头。

小明的情况并非个例。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学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正面临视力问题的困扰。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依然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今天,我想通过小明的故事,和大家聊聊儿童眼病的早期发现、科学预防,以及如何正确守护孩子的“睛”彩未来。

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毛病”

小明最初只是偶尔揉眼睛,家长以为是疲劳,就没太在意。但事实上,儿童眼病的早期信号往往很隐蔽,家长一旦疏忽,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1.“揉眼睛”不一定是困了。频繁揉眼可能是干眼症、过敏性结膜炎,甚至是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的表现。如果孩子经常眯眼、歪头看东西,可能是视物模糊的代偿行为。

2.“写作业凑太近”不只是习惯问题。如果孩子看书时距离<30厘米,或看电视时不断往前凑,可能是近视或调节功能异常。长期近距离用眼会加速近视发展,甚至导致眼轴增长,增加视网膜脱落风险。

3.“眼睛红红的”不一定是没睡好。如果孩子眼睛发红、流泪、分泌物增多,可能是结膜炎、倒睫,甚至是先天性青光眼的征兆。早产儿尤其要注意视网膜病变,若不及时筛查,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视力不好只是暂时的,长大就好了,但事实上,0~6岁是视觉发育的黄金期,一旦错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我在诊室里常常这样提醒家长。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视力问题这么多?

小明的妈妈问:“我们小时候也没这么讲究,怎么现在孩子近视的这么多”?

1.电子屏幕的“隐形伤害”。美国儿科学会建议,2~5岁儿童每天看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但现实中很多孩子远超这个标准。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导致调节痉挛(眼睛无法放松聚焦),加速近视发展。

2.户外活动严重不足。研究显示,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可显著降低近视风险,但现在的孩子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自然光能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异常增长,而室内光线远远达不到这个效果。

3.错误的用眼环境。很多孩子写作业时灯光不足,或使用频闪严重的劣质台灯,加剧视疲劳。错误的握笔姿势(如“趴着写”)会导致歪头,可能诱发斜视。近视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告诉李女士:“好消息是,只要我们及时调整,很多问题是可以逆转的。”

如何真正保护孩子的眼睛?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制订了一份个性化的护眼方案,其他家长也可以参考:

1.建立“20-20-20”用眼法则。每用眼20分钟,看6米(20英尺)外物体20秒,缓解视疲劳。

2.每天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不一定要剧烈运动,散步、玩耍同样有效,关键是接触自然光。

3.优化家庭用眼环境。学习区域光线要均匀(300~500勒克斯),避免眩光。

使用防蓝光屏幕或调整电子设备至护眼模式,减少有害光刺激。

4.营养补充。多吃富含叶黄素的食物(菠菜、玉米)、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动物肝脏)、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深海鱼、坚果)。控制糖分摄入,高糖饮食可能影响眼球壁弹性。

5.定期眼科检查。3岁起建立视力档案,每半年检查一次,重点关注远视储备(近视的“预警信号”)。

小明的改变

3个月后,李女士带小明来复查。他的视力稳定了,揉眼睛的次数也减少了。更让我欣慰的是,小明现在每天放学后会主动去小区里玩一会儿,写作业时也会自觉保持距离。“医生,我现在是班里的‘护眼小队长’!”小明骄傲地说。

看着他的笑容,我想,这就是爱眼日最好的意义——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清晰的未来。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家长对孩子包皮包茎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包皮手术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包皮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包茎或包皮过长的儿童,家长常可以发现什么症状和表现?需要手术治疗或者希望手术的儿童,治疗的最佳年龄应该是几岁呢?安徽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张殷、安徽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医师董淑荃为您一一解答。欢迎扫码收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