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杏林英豪颂“将军”

作者: 赵中振

中药大黄有生品、炮制品,除了泻下的功效,还是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好药。在临床治病救人,它是一员猛将,贡献良多。古往今来,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大黄也是一位“开路先锋”。

巧遇大黄

2020年初,我去南极进行了一场“探险”,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冰山、飓风、海豹、企鹅,其他大陆上不可能有的奇观在这里令我震撼,睁开眼睛,处处都是美景,每前行一步都是惊喜。在100多年前探险队员留下的宿营地里,我见到了他们剩下的一些物资,其中有罐头、压缩饼干等,竟然还有一种食物——用植物大黄干燥叶柄做的罐头。大黄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泻下通便。

《本草纲目》里李时珍为大黄的临床应用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成为后世医家应用大黄的典范。

杏林“将军”

大黄入药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大黄的记载,列为下品,说明大黄的药性比较峻猛。陶弘景说:“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

《药性赋》里也说大黄:“夺土郁而通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大黄因其药性峻猛,而似能够平定祸乱的虎将,给它冠以“将军”之名当之无愧。

大黄也因此而得到了许多带“军”字的别名。四川产的大黄可称为“川军”,生大黄叫“生军”,炙品中酒大黄可叫“酒军”,醋大黄叫“醋军”,熟大黄叫“熟军”。这些名字,在中医临床的处方中常可见到。

大黄叶柄偏红色,叶片十分硕大,如遇到雨天甚至可以用于遮雨。大黄的根茎形状也颇为粗大,可做枕头。

《中国药典》记录大黄药材来源于蓼科3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及根茎。大黄因产地不同而分南北,北大黄一般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南大黄主要分布在四川。

大黄是耐严寒、怕高温、喜阳光的植物。大黄的根系特别发达,适合生长在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

我曾经到青海的湟源地区考察,在野外向阳的山坡或者是半向阳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是成片的大黄。青海出产西宁大黄,西宁也是大黄的一个集散地。

采收栽培的大黄,要选择3年以上的植株,挖出根茎和根,趁着新鲜的时候把它掰开,可闻到一股清香,味道苦涩。大黄在产地就可被加工,刮去粗皮,制成不同规格,包括大黄片、大黄瓣或者马蹄大黄等。

大黄属于泻下类中药,具有泻下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其中起泻下通肠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蒽醌类化合物,尤其是番泻苷。如果加热时间过长,起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就会失效。如要泻下通便,一般使用生大黄。

大黄经酒炮制之后,泻下之力就减弱了,相对而言,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所增强。所以治疗瘀血证的时候,一般用酒大黄。

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特点,以大黄为主药的名方有很多,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这些药方都是中医临床治疗危急重症的妙方。

李时珍也提出急症救治首选大黄的观点。经过古今医家广泛的临床实践证实,大黄在治疗急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等方面确有卓越疗效。

老孙脱险记

记得20多年前,我的一位好朋友老孙,在日本患了化脓性胰腺炎。在当地医疗中心开刀后无法处理,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好几天,他的血压依然很低,腹胀如鼓。日本的西医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对此束手无策,老孙和家属几乎绝望了。他们找到了我和当时在日本的几位中国留学生,年轻的中医师韩晶岩和戴昭宇挺身而出。他们现在都是大名鼎鼎的中医专家了,当年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攻克难关。他们商量后,决定给老孙用中医药,并与那家医院的院长签了约,一旦出事,医院不用负任何责任。

他们大胆采用了灌肠的方法,并在药方里用了中药大黄、丹参、麦冬等。结果正是这个方法,成功抢救了老孙。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孙依旧身体健康,照常工作。每次聊天,他总会谈到中医与大黄的救命之恩。

除内服以外,大黄也能外用。李时珍善用大黄外治。《本草纲目》记载,大黄治疗各种胃火牙痛、冻疮破烂、口疮糜烂、鼻中生疮等,可以涂、敷、外贴。炒炭炮制以后的大黄炭还可以凉血止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