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拉肚子别慌张

作者: 王小琴 裴传凤 张莉

养育宝宝的路上,拉肚子是常遇到的状况,宝爸宝妈们千万别慌,一起来了解宝宝拉肚子的小知识,帮你轻松化解难题,守护宝宝肠道健康。

何谓宝宝拉肚子?

宝宝拉肚子,即婴幼儿腹泻或腹泻病,是指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2岁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我国小儿腹泻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一个是6—8月,主要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另一个是10—12月,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为什么人工喂养的宝宝比母乳喂养的宝宝更容易拉肚子呢?

因为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低聚糖等,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牛奶中虽然也有某些上述成分,但是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较多,而且人工喂养时牛奶和奶具易受到污染,故人工喂养的宝宝比母乳喂养的宝宝更容易拉肚子。

什么原因导致宝宝拉肚子呢?

1.易感因素。①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对食物质和量的变化耐受力差;②宝宝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③宝宝本身的抵抗力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胃肠道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及胃酸度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差;④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出生后尚未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或因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2.感染因素。①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尤其以病毒和细菌多见。宝宝腹泻80%由病毒引起,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最为常见。②肠道外感染使消化道功能紊乱或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同时感染肠道。

3.非感染因素。①饮食因素:如喂养不定时,添加食物的质和量不适宜,或过早给予淀粉类、脂肪类、调料食物,以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均可刺激肠道而引起腹泻;②过敏因素:对牛奶、大豆及某些食物成分过敏不耐受而导致腹泻;③气候因素:天气突然变冷或过热均可能诱发肠道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

如何判断宝宝拉肚子的严重程度?

1.轻型腹泻。多由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以胃肠道症状为主。①主要表现为食欲缺乏,偶有溢奶或呕吐,大便次数一般每天在10次以内;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粪渣不多,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②一般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除较重的胃肠道症状以外,有明显的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①胃肠道:如腹泻频繁,每日大便从十余次至数十次;除了腹泻,常伴有呕吐,严重者腹胀、腹痛、食欲下降;大便呈黄绿色或蛋花样,量多,含水分多,可伴有少量黏液,部分宝宝伴有少量血便。②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如果发热,体温可达40°C,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嗜睡,进而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

宝宝拉肚子,一般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一般需要进行血常规、大便常规、病原体检查和血生化检查。

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宝爸宝妈们不用担心,也不需要处理。孩子食欲好,不影响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即可逐渐转为正常。

2.如果宝宝属于非生理性腹泻,宝爸宝妈们千万别慌张,若宝宝精神好,腹泻次数少,无其他异常,可以先这样处理:①母乳喂养的宝宝可继续哺乳,但要减少哺乳次数,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暂停添加辅食。②人工喂养的宝宝可喂米汤、酸奶、脱脂奶等,待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粥、面糊、面条等,少量多餐,然后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③呕吐较严重的宝宝暂时禁食4~6小时,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④患病毒性肠炎的宝宝应暂停乳类喂养,改用酸奶、豆浆等,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增加进餐次数共2周。

3.保持皮肤完整性及预防尿路感染。①选用吸水性强、柔软的尿不湿;②勤更换,便后及时清洗,保证皮肤清洁干燥;③肛周及会阴部涂抹护臀膏并按摩片刻,促进血液循环;④臀部如有局部糜烂,可以暴露臀部,臀下仅垫尿布,必要时就医用药。

4.药房购买非处方药支持治疗。①调节肠道菌群,比如吃一些双歧杆菌、乳酸活菌等;②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如口服蒙脱石散。

5.密切观察宝宝病情。①观察有无发热和精神状态,如有无精神萎靡、嗜睡、烦躁。②观察脱水情况,如皮肤是否干燥及有无弹性,哭时有无眼泪,小便情况等。③观察大便的形状,并记录大便的次数、颜色、气味、性状和量,做好动态的比较。如果宝宝的大便次数较前增加或超过10次/日,量多,大便呈水样、蛋花汤、黄绿色,伴有少量黏液或脓血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哭闹时眼泪减少、口唇干燥、尿量明显减少(如4~6小时无尿);皮肤弹性变差;腹泻同时伴有高热(体温超过38.5℃)。当出现以上情况时,家长需要重视,应尽快就医。

如何预防宝宝拉肚子呢?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换乳期食物,防止过量饮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化。

2.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餐具要定时消毒;饭前便后勤洗手,勤剪指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加强锻炼。适当户外运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或过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