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风靡欧洲的中草药
作者: 赵中振土茯苓名称虽以“土”字开头,但它一点都不土,很久以前就曾远渡重洋,在欧洲因可治疗梅毒而名声大振,为中医药赢得了声誉。如今,土茯苓华丽转身,在防病治病中扮演着新的重要角色。
土茯苓与茯苓
土茯苓和茯苓名字虽然相像,但不是一种药。从亲缘关系看,两者没有任何关系,土茯苓是种子植物,茯苓是菌类。它们仅有的共同点就是都生长在地下,名字中都有“茯苓”二字。
土茯苓始载于《名医别录》,最初的名字为“禹余粮”,意为大禹留下的粮食。
土茯苓成名于《本草纲目》,在书中第一次以“土茯苓”的名字收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土茯苓用于治疗杨梅疮。杨梅疮就是梅毒,这是一种严重的性病。患者感染“梅素”后,皮肤会生疮,而疮的外形就像杨梅,因而又叫“杨梅疮”。
李时珍在土茯苓的发明项下写道:“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及四方……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其方用土茯苓一两,薏苡仁、金银花、防风、木瓜、木通、白鲜皮各五分,皂荚子四分,气虚者加人参七分,血虚者加当归七分。”李时珍不但明确记载了配伍,而且记载了剂量:“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
土茯苓治梅毒
土茯苓直到被收录于《本草纲目》才引起重视。人患上梅毒后,不但会皮肤溃烂,而且病死率特别高。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梅毒一无所知,一旦感染上以后,如同被判了死刑。梅毒很难根治,起初人们并没有好的应对办法。直到土茯苓的登场才把梅毒克制住。当时在梅毒全球传播的情况下,各个国家都没有很好的药物治疗方案,而土茯苓汤治疗梅毒简便有效。土茯苓不仅能治疗梅毒,还能解除汞制剂的毒性,效果卓然。这味药由船员带到了世界各地。土茯苓辗转至欧洲被用作治疗梅毒,并大受欢迎。
土茯苓除了用作治疗梅毒,还被用作治疗痛风,并誉满欧洲。
直到后来出现了治疗梅毒的特效药青霉素,土茯苓治疗梅毒才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华丽转身
土茯苓能清热、除湿、解毒,尤其对一些无名的毒疮、红肿痛痒有独特的疗效,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痛风、风湿性关节炎、复发性口疮等。
土茯苓对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湿疹,也有很好的疗效,而且降尿酸的效果很好,在岭南地区,新鲜去皮的土茯苓常用于煲汤。
粉葛土茯苓赤小豆汤是一道美味的药膳。粉葛、赤小豆和扁豆都有利水祛湿的功效,配上土茯苓,再加一些蜜枣等,不仅可以清热祛湿,还可以预防湿疹,很适合春夏之际饮用。
在岭南地区,有一种传统的小吃广受欢迎,就是口感像果冻的龟苓膏。龟苓膏能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祛湿降火,很多凉茶铺在售卖,也有不少知名品牌批量生产。龟苓膏中的“龟”指的是中药龟板,“苓”指的就是土茯苓。
不过有研究显示,土茯苓的有效成分和重金属富集在其表皮部分,因此药用时疗程短的话可以不去皮,但长期服用则需要注意。
品种鉴别
《中国药典》记载,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在夏天或秋天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着新鲜时,切成薄片,干燥后使用。
市场上土茯苓的混淆品不少,常见的有同科菝葜属多种植物的根茎,还有薯蓣科的绵萆薢和粉萆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集解项下,详细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和药材的特征。菝葜别名金刚藤,有一句谚语:“有刺金刚藤,无刺土茯苓。”土茯苓的一个鉴定特征就是藤上没有刺,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常伴有两条虾须一样纤细的卷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正品土茯苓断面是淡红色的。
土茯苓是多年生植物,目前来源以野生资源为主。一般在广东等地的菜市场可见到有鲜品售卖,但是要想在山中把它挖出来可不容易。在我以往采挖药材的经验里,土茯苓属于比较难挖掘的药材。土茯苓的地上藤较细,但地下的根茎硕大,也很坚韧,不用铁锹或镐头根本挖不出来。在我国的土茯苓产区,新鲜的土茯苓四季都有,四季都可采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