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小心麻风

作者: 胡亚莹

70多岁的李大爷全身红斑多年,伴剧烈瘙痒,跑遍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湿疹”,药膏擦了不少,仍反反复复不见好。李大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泰州市姜堰区皮肤病防治院求治,医生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后,发现李大爷眉毛部分脱落,初诊为“麻风”,并对皮损进行切片化验等检查,一周后确诊为麻风,随后将李大爷转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

麻风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麻风一度被称为“黑色死神”,因为得了麻风,患者的手脚皮肤会溃烂、萎缩,面部会塌陷,五官会扭曲,该病过去在农村很常见,现在临床上已很少见了。

麻风的传染源主要为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其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含大量麻风杆菌。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传播。

1.皮肤/黏膜接触:与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密切接触(如共用衣物、餐具或肢体接触),尤其是当患者皮肤有破损或溃疡时,麻风杆菌可通过破损处进入健康人体内。

2.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含菌的飞沫通过呼吸道进入健康人体内,这是目前认为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如被褥、毛巾、餐具等)可能感染,但概率极低。麻风潜伏期很长,平均2~5年。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无特异性,患者往往出现了畸残才去就诊。

麻风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各种皮肤损害和以神经粗大、神经炎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损害。

1.早期皮肤表现:出现浅黄色、淡红色或黄红色斑块,边界模糊,多对称分布于面部、四肢、躯干,皮肤干燥、表面有鳞屑或呈浸润性红斑,部分患者有蚁行感或异物感;早期神经损害:单一周围神经粗大(如耳后、肘部),质地硬,可能伴轻微麻木或触痛。

2.中期皮肤表现:斑块扩大、融合成结节,四肢出现套状麻木,眉毛、头发脱落明显,足底溃疡、鼻黏膜充血糜烂,淋巴结或肝脾大;中期神经损害:运动障碍加剧,如手指弯曲(虎口萎缩)、足下垂(垂足),面部肌肉僵硬导致“酒醉面容”。

3.晚期皮肤表现:暗红色结节融合成大片凹凸斑块,耳垂肥大、嘴唇增厚,形似“狮面”,骨质疏松、手足溃疡长期不愈,甚至发生失明、阳痿等全身性损害;晚期神经损害:神经完全坏死,导致爪形手、腕下垂、口眼㖞斜等永久性畸形。

得了麻风如果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终身残疾。因此,早发现、早治疗仍是降低畸残、减轻痛苦及经济压力的最有效手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