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人参
作者: 赵中振中药肉苁蓉有“沙漠人参”之称。《本草纲目》记载,肉苁蓉可补肾阳,滋肾阴,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
初识肉苁蓉
肉苁蓉被收录在《本草纲目》草部。关于肉苁蓉的名称由来,李时珍解释:“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
从容,是和缓的意思。肉苁蓉药性和缓,可从容进补,加之是草本,所以就加了个草字头,得“苁蓉”二字。
肉苁蓉补肾壮阳,并不像其他补肾壮阳药那样燥热。所以,这个药比较温和,是一种缓补的药物。肉苁蓉除了可补虚,还有一个功效就是润肠通便。尤其是精血亏虚引起的肠燥便秘,这是一种困扰许多人的常见疾患,老年人尤其多见。如果患有此类型的便秘,不妨用肉苁蓉煮水喝,起效较快,同时还有温和的滋补作用。
沙漠人参
我第一次实地考察肉苁蓉是在内蒙古。
有这样一段传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在大漠鏖战几天几夜。正当将士们筋疲力尽、饥渴难奈之时,发现马踢开梭梭树的树根,露出了肥壮鲜嫩的肉苁蓉。将士们食用之后,不但解了饥渴,而且精神抖擞,一个个变得生龙活虎,一举击溃了敌军。
在中药当中,有几种药物具有特别的传说故事,如冬虫夏草、天麻、肉苁蓉、茯苓、珍珠、石斛等,从而演绎出了“仙草”之名。“仙草”除了形容其疗效,多数是因为人们不清楚它们的基原,所以,就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肉苁蓉生长在干旱荒漠沙丘,属于列当科的寄生植物。
《中国药典》收载入药的肉苁蓉有两种,即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前者寄生在藜科植物梭梭和白梭梭的根部,后者寄生在柽柳科植物柽柳,也就是红柳的根部。
梭梭是防沙固沙的优良树种,也是骆驼的优质饲料。大自然中,每千株梭梭仅7株根部生有肉苁蓉。肉苁蓉长至成熟需3~5年,每5千克鲜品才可晾晒出1千克干品。
吉尼斯纪录
肉苁蓉的药用部位是茎——生长在地下的茎。这种茎肉质,形似膨大的芦笋,高度一般为40~80厘米。如果不断往上面培土,肉苁蓉可以在地下一直生长。
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标本中心收藏了一棵1.74米高的肉苁蓉,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药。
肉苁蓉开花前是在地下默默生长的。等到春暖雪融,顶端美丽的花序露出地面,这时才能见到它的真面目,给寂静荒凉的沙漠增添一缕缤纷的色彩。
肉苁蓉一般4—5月开花,花冠白色,顶端裂片为紫红色,非常漂亮,5—6月结果。结的果是蒴果,成熟开裂后,细如尘埃的种子在沙漠中随风飘扬,散落到浩瀚的沙漠之中,等待着与寄主的相遇。
肉苁蓉种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和千年的古莲子相媲美。沙漠夜晚最低温度可降到零下30℃,白天最高温度能到50℃,在经历过这样80℃温差的历练后,肉苁蓉的种子依然保持数十年生命力,难怪人们称它为“地精”。
肉苁蓉与专家的故事
说到肉苁蓉,我还要介绍一位科学家——北京大学的屠鹏飞教授。
屠鹏飞教授是让我非常佩服的人,不是因为他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是药材组的组长、是我的领导,而是因为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把青春贡献给了祖国医药事业的可敬之人。
一提到新疆,人们可能会想到抱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和烤全羊、羊肉串的美味,似乎全是和乐、怡然的印象。但是到肉苁蓉生长的地方看一看,便能了解屠鹏飞教授在新疆开展的这项研究工作有多么不容易。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是阳光、空气和水。荒漠中有空气、阳光,就是缺水。在荒漠中寻找野生肉苁蓉的工作,需要拿着铁钎子当探针,真有点像考古。我在那里也只是尝试性地寻找了一下肉苁蓉。白天在酷暑高温下,就连汽车的车门都烫得不能碰,能把手烫起疱。
屠鹏飞教授形容肉苁蓉与寄主之间,就像情人谈恋爱一样。肉苁蓉的种子与寄主的根能相互吸引。寄主的毛状根长到肉苁蓉种子附近时,种子也能够感受到这种气息。于是种子便开始萌发,主动与寄主结合在一起,然后从寄主根中获取水和养分,形成幼苗,逐渐长大,直到长出地面,开花、结果。
人何尝不是如此,屠鹏飞教授与大漠,与肉苁蓉,30年间也是发生了这样一场“苦恋”。30年前我认识屠鹏飞教授的时候,他的头发还是茂密乌黑的,如今他的头发稀少。他的付出换来的是荒漠上的片片绿洲。
经过30年的努力,屠教授的团队研究发现管花肉苁蓉与肉苁蓉具有类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如今,管花肉苁蓉已被收入了《中国药典》。
药源解决了,农民致富了,环境改善了,昔日漫漫黄沙变成了“金矿”。屠鹏飞教授也被当地群众誉为“肉苁蓉之父”。大漠风情,陶冶出屠鹏飞教授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他的网名就叫“从容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