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以曲作媒 化腐朽为神奇
作者: 赵中振“曲”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造酒需要酒曲,制醋需要醋曲,蒸面食需要面曲。原来的曲以酒曲为主,后来才有医家制造了药用的神曲,药力更强。
曲为酒之母,酿酒所用的酒曲品质越好,酒的品质就越高。最好的被称作“特曲”,接着依次是“头曲”“二曲”“三曲”。
中药之中有药曲。药曲是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发酵改变了药物原有的性质,产生了具有新功效的曲。药曲是我国古代利用微生物创造药物的一大智慧,也是中药在临床应用上的一大特色。
中药中有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神曲就是一种药曲,在全国各地都有,北方以六神曲为主。六神曲主要由辣蓼、青蒿、杏仁、赤小豆等药材与面粉或麸皮共同发酵而成。神曲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功效。
焦神曲是炒焦以后的神曲炮制品,它的消食化积力更强,可用于治疗食积泄泻。
南方的地道神曲首推福建的建曲,而建曲中名列前茅的当数“老范志”。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专门记载了福建泉州的老范志神曲。
范仲淹与老范志
老范志万应神曲,创始人并不姓范,而姓吴,名为吴亦飞,福建晋江人氏。他从小怀有仁慈之心,考中过秀才。他苦修医术,为乡亲看病,解除病患。
当时泉州的市面上有多种建曲配方,吴亦飞对此特别感兴趣,而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把其中一种建曲的配方从108味药改到82味药。改进后的神曲虽然药味减少了,但药效反而提高了,更令他坚定了信念。
吴亦飞将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作为自己的偶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非常钦佩范仲淹高尚的情操,“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将自家的店铺起名为“范志”,把自己研制的神曲称为“范志神曲”,展现了他普济天下的宏大志向。
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华碧春教授陪我走访了吴氏老宅,如今仍有吴氏的后人在那儿居住。在老范志旧宅的大厅内,供奉着光绪皇帝的赏赐。说来非常凑巧,那天我们碰到了吴亦飞的第八代孙吴先生,当时他正在吃饭,见客人来了,忙放下手中的碗筷。一阵寒暄过后,吴先生回忆起他年轻时的故事。有一次他外感风寒,上吐下泻、头痛腹痛,他的伯父遂用家里常备的老范志神曲给他熬汤,服下后,症状立即缓解。接着吴先生讲述了一段范志神曲配方改良背后的奇人异事。
话说当年,吴亦飞一次出诊归来,看见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躺在路旁,浑身发抖,痛苦呻吟不止。吴亦飞把乞丐搀扶到家中,为他号脉开药,并让妻子为乞丐煎药。经过几天的精心调理,这个乞丐的病就全好了。临别前,乞丐从怀中掏出一本古书送给吴亦飞,乞丐说:“今生今世我无法报答您的大恩大德,这本书是我捡破烂时捡回来的,您是读书人,送给您或许用得上。”原来乞丐是一位世外高人,他是来考验吴亦飞的医德的。
吴亦飞收下书,仔细翻看,发现是一本失传已久的宋代医书,书中详细记载着建曲的原始配方和制法。在此之后,吴亦飞将手上的处方删繁就简、去粗存精,仅保留了其中52味中药。第二次配方改良后,“范志神曲”的版本再次升级了。
后来福建名医陈修园来到吴家拜访。陈修园是位了不起的名医,曾是吴亦飞的次子吴淡亭的同窗。吴淡亭也将家传秘方交于陈修园讨教。陈修园看后,删去3味药,另增添了3味,使其组方更加合理。这便是老范志万应神曲配方的第三次升级。
老范志万应神曲方中有辛散疏风解表的薄荷、防风等;有芳香化湿解暑、醒脾开胃、止呕止泻的砂仁、广藿香、厚朴、苍术等,有行气导滞的槟榔、青皮,有健脾补气的黄芪,有通利血脉、止痛的姜黄、延胡索,还有利水渗湿、宣泄里热的泽泻、赤小豆、栀子等。以上药物配上麸皮、面粉、白曲、辣蓼、白芥子、花椒等,在多次发酵中又产生了微妙变化,增强了药效。适用于伤风感冒、夏令中暑、食积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老范志神曲曾两次受到朝廷的关注和皇帝的青睐。第一位是乾隆帝,第二位是光绪帝。据《泉州府志》记载,公元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盛夏,皇太后一度病危。乾隆帝全国张榜求贤。结果吴家进献的范志神曲救了太后一命,乾隆帝大喜,特予嘉奖,范志神曲遂名扬全国。
到了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将士们因受不了大沙漠的酷热,纷纷中暑病倒。左宗棠赶快派人到泉州购来大批范志神曲送予将士们,众人服用后,药到病除。光绪帝得知后,龙颜大悦,亲自为范志神曲加封“万应”二字,以示嘉奖。
四个关键词“老”“范志”“万应”“神曲”,便组成了这个三百年的老字号品牌。吴氏的老铺在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了老范志万应神曲厂。2011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
发霉、腐败往往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困扰。“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中体现了人类的生活智慧。曲的发现与利用为中药带来了进步,被载入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也载入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药曲是有效的中药,同时也是一个复方。复方并不是越大越好、越杂越好。科学与规范的制造管理方式,才能使神曲更好地服务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