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肾脏 关爱生命健康
作者: 王世宏 陈宗伦慢性肾脏病属于国际公共卫生问题,每年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被确定为世界肾脏日。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的增多,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但目前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很低,而且慢性肾脏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一旦进入慢性肾脏病最严重的阶段,即终末期肾病,只能通过透析或肾脏移植来维持生命。设立世界肾脏日的目的是呼吁人人了解肾脏、关注肾健康。为此,本刊特邀专家为大家科普肾脏健康方面的知识。
病例1:肾脏怎么萎缩了,难道她没有感觉吗?
57岁的张女士,前一段时间准备做一个耳鼻喉科的小手术,术前常规体检发现血肌酐高。血肌酐升高就意味着肾功能下降,医生建议她到肾内科查一查。肾内科医生为她测量了血压,她的血压为160/90毫米汞柱。据她介绍,在3年前体检时就发现血压高,因为不难受,就没当回事,也没怎么用药。
进一步检查发现,她虽没有尿蛋白,但血肌酐高,为166微摩/升(正常值为45~84微摩/升),且左侧肾脏已经萎缩,肾小球发生硬化。肾动脉彩超显示,她的左肾动脉阻力指数为0.85,肾动脉阻力指数>0.8就考虑有肾动脉狭窄,基本确诊了她的左肾动脉狭窄。
最终她被诊断为高血压性肾脏病、缺血性肾脏病、左肾萎缩,慢性肾脏病3b期。
专家解读
长期高血压导致张女士的双肾肾小球硬化,而且高血压导致左肾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左肾供血不足,缺血萎缩,肾功能下降。诊断明确了,针对病因治疗就是治疗肾病的最好措施。
高血压是根本原因,所以要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首选沙坦类降压药,此类药不仅降压,而且可延缓肾损害;同时联合使用长效地平类降压药。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还要同时服用他汀类降脂药,以延缓血管狭窄的进程。
血压控制稳定后,建议张女士到血管外科,看左肾动脉能否放置支架,以改善左肾的供血。出院后也要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平稳控制血压,定期复查,监测肾功能的变化。
很多人会有疑问:肾脏萎缩,已中度肾衰竭了,难道她没有感觉吗?
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是因为出现了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症状后,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有肾脏病。而高血压性肾脏病和缺血性肾脏病往往没有蛋白尿和水肿。就像这位张女士,血肌酐升高了,尿蛋白还是正常的。她又不定期体检,所以肾脏病就被忽略了。
肾脏是个“无声”器官,早期肾脏病大多没有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个别患者已重度肾衰竭了也没什么不舒服。所以,千万不要凭借有没有感觉来判断是否有肾脏病。
定期体检非常重要,有病能够早发现、早控制,就能有效改善或避免肾衰竭。
张女士3年前就发现高血压,但没有重视。医生一直告诫患者,发现高血压要早控制,但许多患者仍坚信“没有什么不舒服为何要用药”的理念,平时不体检,高血压没有早发现或发现了又不控制,任由高血压“侵蚀”器官。高血压的危害如同温水煮青蛙,等患者感觉到身体不舒服时,可能已经晚了。
那么,什么是肾脏?肾脏有何生理功能?肾脏受损后有哪些症状?如何早期发现肾损害呢?下面请天津大学泰达医院主任医师李青为大家详细讲解。
1.什么是肾脏?肾脏有何生理功能?
肾脏就像两个直立的“蚕豆”,左右各一,位于腰部。肾脏是个排泄器官,具有内分泌功能。
肾脏就像人体的“过滤器”,身体的血液每天要多次经过肾脏滤过,人体自身的代谢废物、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等就随着生成的尿液被排出体外。
健康肾脏对维护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以及血压的稳定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此外,肾脏分泌肾素,调节血压和血容量,但当肾脏受损后,肾素分泌过多,就会引起高血压。
肾脏还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活化维生素D,维持体内正常的钙磷代谢。肾受损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维生素D活化作用不足,就会发生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
2.肾脏受损后有哪些症状?
慢性肾脏病常见的症状:
(1)蛋白尿 蛋白尿是肾脏病早期明确的症状。尿中少量的蛋白往往没有任何不适感觉,大多是体检时发现。大量蛋白尿时尿中会出现泡沫,严重的泡沫尿类似于啤酒花。
(2)血尿 少数严重的血尿,肉眼就能看出来,甚至严重的就像鲜血,还可以看到血凝块,这被称之为“肉眼血尿”。大多数情况下,尿中只有少量的红细胞,肉眼看不到,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被称为“镜下血尿”。和蛋白尿一样,镜下血尿可通过尿液检查发现。
(3)水肿 水肿是肾脏病特征性的表现。肾炎性水肿多见于肾炎,好发于眼睑、面部,常伴有高血压;肾病性水肿多见于肾病综合征,好发于下肢。
(4)高血压 血压≥140毫米汞柱和/或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高血压是肾脏病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60%的肾小球肾炎和90%慢性肾衰竭会出现高血压,由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称肾性高血压。
(5)血肌酐增高 也就是常说的肾功能异常。血肌酐是人体的代谢废物,每天产生的量相对恒定,而且绝大部分血肌酐通过肾小球排泄,所以根据血肌酐水平升高可推测肾功能下降。只有当一半以上的肾小球被毁掉后血肌酐才会升高,所以血肌酐的高低是肾脏病是否严重的重要信号,而血肌酐正常,不代表肾功能是正常的。
(6)其他 肾受损后,还会出现贫血、高血磷、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胃肠道功能紊乱、皮肤瘙痒、骨质疏松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表示肾脏病已经比较严重了。
3.如何早期发现肾损害?需要做哪些检查?
肾脏病早期没有不舒服的症状,当出现不舒服时大多已不是早期。不过,肾病隐藏得再深,一些检查也会让它“露出马脚”的。经常体检,肾病就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1)尿液检查 包括尿常规检查、尿蛋白/肌酐比值检查、尿蛋白定量检查和尿相差显微镜检查等,目的是检查是否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尿路感染等。
(2)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否有贫血;肾功能指标主要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其中关键指标是血肌酐;电解质指标包括血钾、钠、氯、钙、磷等水平;免疫相关检查鉴别肾脏病的病因。
(3)影像学检查 肾脏彩超可见肾脏大小、皮质薄厚、肾脏动静脉等;CT血管造影可检查肾动脉是否有狭窄。
(4)肾组织病理学检查 此检查包括对肾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等。肾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肾脏病的金标准。
病例2 尿酸高为什么会造成肾衰竭?
38岁的李先生体检发现血尿酸高、血肌酐高,他既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也没有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为54,属于慢性肾脏病3期,相当于中度肾衰竭。考虑是高尿酸性肾病,他的血尿酸高已经有七八年了,血尿酸长期在600微摩/升以上。虽然他知道自己尿酸高,但是因为没有痛风所以没有在意,也没有服用降尿酸药物治疗,他现在追悔莫及。
专家解读
尿酸在体内生成后主要通过肾脏排泄,高尿酸和肾脏病的关系,也如同高血压与肾脏病的关系。肾受损后尿酸的排泄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称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另一方面,长期的高尿酸也会损害肾脏,称高尿酸血症肾病或者痛风性肾病。痛风性肾病最终发展为尿毒症者并不在少数。
那么,尿酸高为什么会损害肾脏呢?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慢性损伤 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会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同样,尿酸结晶沉积在肾间质,也会引起肾脏的损伤,导致肾小管-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最终导致肾衰竭。
(2)急性损伤 血尿酸短期内快速升高,大量的尿酸在肾小管形成结晶并阻塞肾小管,引起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多见于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化疗后等肿瘤溶解综合征。
急性高尿酸肾病通常是可逆的,如果治疗及时肾功能可以完全恢复,关键是预防。预防措施包括低嘌呤饮食、水化治疗、服用降尿酸药物等。
(3)尿酸性肾结石 主要表现为腰痛和血尿;严重者可以发生尿路梗阻和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少尿、无尿、肾积水、血肌酐升高等;长期尿路梗阻还可引起肾积水和肾萎缩,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彩超检查可以探测到尿酸性肾结石。
以上原因引起的肾脏病经积极的降尿酸治疗后症状大多能缓解,但如果不及时处理,会损害肾脏,结果就是尿毒症。
李青主任表示,作为肾内科医生,他每次见到年轻人因为高尿酸不控制而引起肾功能障碍,都感到十分痛心。没有痛风不代表高尿酸没有危害,相关指南明确建议如果血尿酸>540微摩/升,就应该进行降尿酸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尿酸药物;血尿酸>480微摩/升。如果合并一项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抽烟等,也应该进行降尿酸治疗。
如果有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420微摩/升,目前可用的降尿酸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选择其中一个药物,就可以把尿酸长期控制在360微摩/升以下,可以预防痛风发作,避免肾损害。
4.究竟有哪些原因可引起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原因:
(1)糖尿病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自2016年开始,糖尿病已经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第一大原因。
(2)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大多与自身免疫损伤有关。
(3)高血压 和糖尿病肾病相似,如果高血压得不到有效地控制,一般5~10年就会发生高血压性肾脏病。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小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5)高尿酸血症 随着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痛风性肾病也会随之增加。
(6)药物性肾损害 一些药物有直接的肾毒性,长期滥用这些药物就容易导致肾损害,常见的有解热镇痛药等。
(7)其他 多囊肾、尿路感染、肾脏缺血、肿瘤、病毒感染等。
5.肾脏病如何治疗,怎样保护自己的肾脏?
对肾脏而言,不伤害就是最好的“保肾”措施。具体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1)及时消除病因 反复呼吸道感染诱发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应尽量避免各种感染,对出现的慢性感染要及时治疗。尽早控制血糖、血压、血尿酸达标。
(2)严格控制血压 高血压与肾脏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无论是什么肾脏病,控制血压达标是最有效的保肾措施。肾病专科一般建议慢性肾脏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3)严格控制蛋白尿
蛋白尿是肾小球损伤的结果,同时又是肾小管损伤的原因,而肾小管损伤后通过各种途径又进一步损害肾小球,所以控制蛋白尿也是最好的肾保护措施。一般选择沙坦类或者普利类降压药及列净类降糖药,原则是只要出现蛋白尿就应该选择使用。
(4)少吃盐,多喝水 低盐、多喝水,可以增加尿量,降低药物和代谢废物(如尿酸)在肾脏的浓度,可以减轻对肾脏的伤害。此外,定期排尿也是预防尿路感染的较好措施。
(5)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 过多摄入蛋白质对肾脏是一个负担。肾病患者需要低蛋白质、低磷饮食,但是必须要补充一定的蛋白质。蛋清(鸡蛋白)中含有多种优质蛋白质,而且比其他来源的蛋白质含磷量和含钾量更低,有益于肾脏健康。肾病患者应该少吃或不吃鸡蛋黄。橄榄油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有助于减少动脉炎症。研究发现,在以橄榄油取代黄油等食用油的地区,心脏病、癌症和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都明显更低。
(6)适量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新鲜大蒜和洋葱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还可降低胆固醇,是益肾饮食的较佳选择。研究业已证实,定期食用大蒜、洋葱还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洋葱(特别是生吃洋葱)的抗炎效果更好,尤其适合肾病患者食用。
虽然所有浆果都有益健康,都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但是蔓越莓特别突出的功效是可以防止尿路感染。常言道:“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常吃苹果可降低患心脏病及某些癌症的风险,也可降低胆固醇水平。苹果中还含有大量有益抗击炎症的化合物,是保护肾脏的完美水果。
果蔬汁中含有多种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防止透析患者发生肾衰竭的危险。果汁(尤其是蓝莓等浆果果汁)富含抗氧化剂,有助于改善肾脏健康。自榨果汁或蔬菜汁最好。
(7)避免滥用药物 目前药物导致的肾损伤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些药物有西药,也有中药和所谓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