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为哪般
作者: 王建华说到低血糖,大家都不陌生,本病最常发生于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很多糖尿病患者有切身体会,即便不是糖尿病患者,大多也有过低血糖的体验。下面撷取有关低血糖的几个临床知识与大家分享,旨在提高大家对低血糖的认识。
1.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诊断标准与正常人不一样?
正常人血糖<2.8毫摩/升方可诊断为低血糖,而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毫摩/升即可诊断为低血糖。也许您要问了:为何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比正常人严格一些呢?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神经功能调节障碍,使得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下降,因此,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减退,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低血糖会诱发严重心血管事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昏迷、死亡。为安全起见,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指标要高于正常人,以便患者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低血糖。
2.为什么说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凶险?
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各种慢性并发症往往需要经过多年以后才会出现;相比之下,低血糖的发生往往比较迅速,它对人体的损害是以分钟来计算的,除大家熟知的心慌、手抖、出冷汗、头晕眼花、肢软无力等低血糖症状外,严重低血糖会引发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导致死亡。另外,低血糖还会引起血糖反跳性升高,导致血糖显著波动。长期慢性低血糖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加速老年性痴呆。
3.为什么有些患者虽有低血糖症状但查血糖却不低?
饥饿感通常被视为低血糖症最可靠的报警信号。在许多患者看来,只要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但事实上,饥饿感与低血糖不能完全画等号。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被转运到细胞内代谢利用,患者同样也会出现饥饿感。许多糖尿病患者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血糖正常平稳了,饥饿感也随之明显减轻了。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血糖下降速度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患者对机体内环境的急剧变化一时不能适应,尽管其血糖在正常范围甚至稍高于正常值,仍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这种情况我们称为“低血糖反应”,常常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4.为什么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往往不典型?
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长期高血糖会损伤交感神经,使机体对低血糖反应的敏感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第二,长期反复发生低血糖后,大脑会逐渐适应低血糖状况,不再发出预警信号;第三,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同时合并心脏病而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者可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患者的低血糖症状。由于以上三种原因,老年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早期往往缺乏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甚至什么症状也没有(我们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晚期则主要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肢体抽搐、嗜睡、昏迷等大脑缺糖症状,常被误诊为精神病或脑卒中,应引起临床高度警惕。
5.为什么说“无症状低血糖”≠“轻症低血糖”?
饥饿感、心慌、出汗、手抖是低血糖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与血糖快速下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有关。临床上,有些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受损,神经感觉明显迟钝,以至于在发生低血糖时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患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夜间,则更加危险,患者往往因发现不及时而导致严重脑损伤甚至死亡。因此,“无症状低血糖”不代表病情轻,恰恰相反,“无症状低血糖”因为没有任何症状不容易被及时察觉,让人防不胜防,反而更加危险。
6.为什么有些低血糖患者吃干粮不能很快纠正低血糖症状?
生活中,许多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会选择吃馒头、饼干等主食来缓解症状,殊不知淀粉需要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升糖相对较慢,而救治低血糖应当争分夺秒,因此这并非最佳选择,尤其是那些正在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吃馒头、饼干等往往不能迅速奏效,这是因为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延缓淀粉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起不到快速升糖的作用。纠正低血糖的正确做法是,首选升血糖快的食物,如糖块、糖水、果汁、蜂蜜等,而饼干、馒头、糕点仅作为次选。
7.为什么说诊治低血糖不能光盯着糖尿病?
尽管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当中较常见,但并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临床上,诸如胰岛β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等,同样也可导致低血糖。因此,我们对低血糖病的诊断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仅满足于缓解低血糖症状,还要注意查找隐藏在低血糖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低血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