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八大妙招

作者: 王建华

一、科学安排饮食

规律进餐及用药是维持血糖平稳的重要保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食欲欠佳。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吃些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保证机体基本的热量需求,避免发生低血糖,同时,还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瘦肉、鱼、虾等)的摄入,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如果患者吃干食(馒头、米饭)难以下咽,也可改为半流质或流质食物,如稀饭、面条、馄饨、牛奶等。如果食欲太差,可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分多次吃完。完全不能进食的患者,需要静脉输注葡萄糖液补充热量,此时要注意按比例加入普通胰岛素兑冲。如果睡前血糖低于5.6毫摩/升,应补充糖类食物,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此外,发热、出汗、呕吐、腹泻会造成患者体液及电解质大量丢失,因此,一定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温开水、淡盐水等),坚持每天饮水2000~2500毫升,口服补液不仅可以防止脱水,还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稀释血液、降低血糖、增加尿量、清除酮体。

二、加强血糖监测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以后,由于发热、食欲减退、腹泻、进餐不规律等,患者血糖往往忽高忽低、波动较大,很容易发生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因此,应当加强对血糖和尿酮体的监测。一般需要每天在7个时间点(即三餐前+三餐后+睡前)监测血糖,如果早晨出现异常血糖波动,必要时还需加测凌晨2点或3点的血糖。另外,当随机血糖>13.9毫摩/升时,还要每4~6小时用尿酮试纸检查有无尿酮体,这一点非常必要,尤其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如发现持续血糖高或者酮体尿检为阳性,应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或去医院就诊。

三、适时调整药量

高热可引起应激性的血糖升高,此时要适当增加降糖药物的用量;随着体温回落及应激因素的解除,要及时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以免引起低血糖。因此,患病期间用药量不能一成不变,而应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适时调整药量。

四、注意血氧监测

血氧饱和度可以反映血液中的氧浓度。如果家里有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最好配备指夹式脉搏血氧仪。通过检测血氧饱和度,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低氧血症,帮助判断是否需要送医。血氧饱和度的正常值为95%~100%,血氧饱和度在90%~95%者为轻度缺氧,须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低于90%为严重缺氧,应立即就医。

五、合理使用退热药

如果患者轻度发热,多喝水、适当休息即可,不必使用退热药;只有当体温超过38℃时,才考虑使用退热药,同时可配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降温等)。

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洛索洛芬、双氯芬酸钠等,此类药物除退热之外,还可以缓解头痛及关节肌肉疼痛。原则上,不要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降温,因其具有明显的升糖作用。

六、科学选择感冒药

与所有的病毒性感冒一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感冒药只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合理选择用药。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和使用感冒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慎用含有血管收缩剂(如盐酸伪麻黄碱等)的感冒药,如白加黑、新康泰克等,因为可能会诱发血管痉挛,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2.尽量不用含糖的止咳化痰药,如急支糖浆、川贝枇杷膏、止咳糖浆等。这类药物含糖量较高,易造成血糖波动,可以选择氨溴索、鲜竹沥等无糖型制剂。

3.如果患者有咽干、咽痛等不适,可以选择金嗓子喉宝、草珊瑚含片等清咽润喉片。

4.大多数感冒药有解热镇痛作用,解热时常会伴随大量出汗,致使体液丢失,故患者在服用退热药后要注意多补充水分,维持体液平衡。

5.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加用抗生素治疗。

七、克服恐惧心理

对于奥密克戎病毒,糖尿病患者既要高度重视、尽量预防,但也不必过于恐惧。万一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要正确面对,保持心态平稳,焦虑、失眠等不良情绪不仅会导致血糖升高,还会削弱机体免疫力,更加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八、必要时住院治疗

为安全起见,糖尿病患者感染后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建议住院治疗:

1.感染控制不理想,持续发热不退。

2.连续数日呕吐及腹泻,患者进食、进水困难,有明显脱水者。

3.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加重,并出现明显的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脱水等症状(嘴唇、舌头干燥龟裂)、意识不清、呼吸深快、呼出气体带有苹果味,尿酮体检查呈阳性。

4.血糖居高不下(空腹或餐前血糖水平超过13.9毫摩/升,餐后或随机血糖超过17毫摩/升)或频发严重低血糖。

5.感染后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并且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