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学会与病共存
作者: 刘晓红老年综合征是老年人特有的、由多因素引起的综合征;衰老、疾病及环境因素可致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从疾病预防、急性病处理、慢性病管理,到功能维护,都是需要关注的。
我们的目标不是治愈疾病,而是维护老年人的功能状态,能够支持其居家养老,提高老年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为什么总是呛咳?
——与肌肉功能下降有关
呛咳是吞咽障碍的一种表现,大多与衰老、衰弱、口咽部肌群配合差等有关,脑卒中等疾病因素也会引起吞咽困难。
预防肌少症,维护咽部肌肉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方法。吞咽功能下降后,建议尽早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日常可使用增稠剂(如将水调为米汤质感),不选食物结构不均的饮食(碗中既有液体又有固体)、带渣食物、掰开或研末的药品等。
年纪大了总便秘正常吗?
——大便不干就不必紧张
老年人便秘与衰老、胃肠道蠕动减慢、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不足等有关。
老年人应避免滥用泻剂,以免形成恶性循环。两天不排便也不必着急,只要大便不干即可。老年人更多的主诉是排便费力、费时,可调整排便方式,如坐便时垫一个脚凳,使身体处于半蹲位,更利于排便。
哪些老年人可选老年医学科?
——高龄、多病共存、功能下降者
目前医院专科分科过细,对于高龄、衰弱、缺乏特异性疾病表现的老年患者,没有合适的科室收住院。老年医学科兼顾多专科疾病治疗、老年综合征诊疗及功能维护,极大地减少了重复检查和多重用药。
对于高龄、多病共存、衰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的老年人,通过老年医学科综合评估找出多个可逆性问题并加以解决,可帮助老年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老年人住院治疗时间越长越好吗?
——不必长期住院治疗
老年人保持多种慢性病稳定,避免疾病加重,关键是维持内在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有体力走出社区做自己想做的事,认知功能好、不抑郁,视力、听力能够配合日常生活。
由于老年人住院检查多限制饮食,换新环境后易引起睡眠差,输液管、尿管等限制下床活动,长期住院会导致老年人功能下降、肌肉减少,甚至跌倒。在因急性病住院的老年患者中,约半数出院时功能无法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建议老年患者病情平稳后及早出院,然后定期随访。
老年人怎么预防痴呆?
——逛超市就挺好
高龄、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独居等都是痴呆的风险因素,建议多交友,多走路,多做益智活动。比如逛超市就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形成多感官刺激,增加大脑活动区域。此外,血管性痴呆的形成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有关,需要做好这些慢性病的管理。
老年人听力、视力差影响大吗?
——对维护内在能力很重要
老年人听力不好可致社会疏离、情绪抑郁,并由于缺少信息刺激,更容易痴呆;视力不好则会影响独立生活、外出活动等。
50岁前后可出现老花,需要每2~3年做一次验光配镜以保护视力;建议每年检测视力,若出现白内障,可进行眼科手术治疗。约75%的老年人会出现听力减退,建议交流时说话者压低声音,字节清晰,让老年人看到口型。建议老年人到耳鼻喉科做听力测试,有需要者可佩戴双侧助听器。
老年人生病了该听谁的?
——选择符合自己心愿的方案
对于患有严重疾患、预期生存期有限、高龄、衰弱或失能的老年人,符合其心愿的医疗才是好的医疗。
患方期待值与医方能够做到的有差异,如医生会关注疾病,家属担心老人饿了要求插鼻饲管,老年人则希望能洗个澡、没有疼痛,尽早回到家中。
对此,医生需客观详细地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诊疗方案、获益与风险、负担等,医患共同决策,在痴呆老人认知功能尚好的阶段提前制订医疗计划,说明想要或不想要的医疗措施,指定医疗代理人,以便选择符合老年人心愿的方案。
家属常表示不愿告诉老年人病情,担心老年人无法接受,实际上他们不难从一些细节发现异常,反而因不确定病情而忐忑。其实老年人比想象中更坚强,得知实情才能做出正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