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胆囊健康 远离切肤之痛

作者: 王世宏 陈宗伦

呵护胆囊健康 远离切肤之痛0

受访专家:北京积水潭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高鹏骥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胆囊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许多患者因此而痛失胆囊。为了呼吁全社会关注胆囊健康,减少盲目切胆的发生率,每年的9月1日设立为“胆囊健康日”。在“胆囊健康日”来临之际,本刊特邀专家为您详解胆囊疾病的防治知识。

胆囊位于肝左、右叶分界之间的胆囊窝内,多呈梨形,长8~12厘米、宽3~5厘米,容量约50毫升,收缩后可以缩小至15毫升,胆囊与肝脏、胃肠紧密相连,器官虽小,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胆囊将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起来,浓缩胆汁,进食后排出胆汁以帮助食物消化和吸收,分泌黏液,保护胆道黏膜,维持胆道内环境平衡,调节胆道内部压力,并有一定的免疫防御作用。

1.常见的胆囊疾病有哪些?

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及胆囊癌。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10%~15%,其中无症状胆囊结石占50%~70%;胆囊炎的发病率达28%;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为1%~9%。除了自身的胆囊功能和胆汁成分因素,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也是影响胆囊健康的重要因素。

2.慢性胆囊炎如何治疗?

66岁的张阿姨患胆囊结石已经有20多年了,一直没有发作过胆绞痛,但是经常在进食后出现上腹饱胀和隐痛。复查超声显示胆囊多发结石,大者直径约2.1厘米,胆囊壁明显增厚约5毫米。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鉴于她存在明显的症状,而且胆囊功能已经受影响,以后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增加,医生为她实施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术后24小时她就能生活自理、出院回家了。手术后腹胀和隐痛也好了。

专家解读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为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等。超声检查可提示胆囊壁增厚或毛糙。慢性胆囊炎患者多合并胆囊结石,当结石堵塞胆囊管时可出现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退,因此,进食油腻食物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根据慢性胆囊炎病因,主要由于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或亚急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长期存在,刺激胆囊出现功能异常,包括胆囊增大或胆囊缩小,伴胆囊壁增厚。总体上,慢性胆囊炎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具体措施包括饮食控制,强调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另外,对症使用利胆药物,比较常用的有熊去氧胆酸、消炎利胆片等,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慢性胆囊炎症,缓解不适症状。有腹痛发作时,可以使用解痉药物,必要时可以使用抗生素,但对于症状比较严重或反复发作胆绞痛的胆囊炎,特别是合并胆囊充满型结石、胆囊萎缩的患者,一般建议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3.得了胆囊结石怎么办?

74岁的李奶奶因为反复腹痛4天伴恶心、呕吐2天被送到了医院急诊室。医生追问病史后得知,李奶奶有4年以上的胆囊结石病史,1年前曾经发作急性胆囊炎住院行消炎治疗。急诊腹部CT检查提示,肝内胆管存在多发积气。急诊胃镜检查证实,有一块3厘米大小的石头嵌顿在十二指肠球部导致肠腔梗阻。由于李奶奶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麻醉和腹部手术,医生决定为她进行胃镜下碎石治疗。在应用钬激光成功将结石爆破为多个小的碎块后,应用网篮将大的碎块经口取出。手术后十二指肠的梗阻解除了,李奶奶在12小时后恢复了经口进食, 2天内未见明显不适,顺利康复出院。

专家解读

胆囊结石是常见病、多发病,有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发作的患者建议手术切除胆囊。

无症状的患者一般不需要做特殊处理,但是当结石长到3厘米左右时,应尽早手术切除胆囊,以免造成类似上述李奶奶发生胆石性肠梗阻的情况。

另外,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如果结石充满胆囊、胆囊壁厚度超过4毫米、胆囊壁存在壁间结石或者合并直径超过5毫米的胆囊息肉也应考虑手术治疗。结石病史超过10年的65岁以上的女性患者也应尽早手术切除胆囊。

专家共识建议所有胆囊结石患者都应考虑手术治疗,下面列出的是强烈建议尽早手术的情况。

无症状患者 ①充满型胆囊结石;②结石大小为2~3厘米;③胆囊壁厚度超过4毫米;④合并息肉超过1厘米;⑤伴胆囊壁不规则增厚;⑥胆囊壁钙化或瓷化胆囊;⑦合并溶血性贫血或硬化性胆管炎。

有症状患者 ①反复发作胆绞痛者;②发作过急性胆囊炎者;③存在腹胀等其他症状且可排除胃肠疾病者。

发生并发症者 ①Mirriz(米瑞兹)综合征;② 胆囊十二指肠瘘;③结石排入胆总管;④胆源性胰腺炎。

4.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

56岁的张先生在半年前体检发现了6毫米的胆囊息肉,复查发现息肉大小为1.3厘米×1.1厘米,基底部较宽,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流信号。考虑张先生的息肉较大且增长迅速,腺瘤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存在癌变风险,医生为其实施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术中冰冻病理证实为腺瘤性息肉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为癌前病变。及时的手术切除,有效避免了胆囊癌的发生。

专家解读

胆囊息肉又被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突起或隆起的一类病变。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腹部超声时发现,少数可出现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不适。大多数胆囊息肉不需要治疗,而少数癌变风险较高的需要手术治疗。

◎病理学分类

胆固醇性息肉 胆固醇性息肉是最常见的胆囊息肉类型,占全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85%左右。常表现为多发性,也可单发,息肉一般较小且增长缓慢。目前认为胆固醇性息肉不会癌变或癌变风险非常小。

炎性息肉 相对少见,为胆囊黏膜慢性炎症增生所致,常合并胆囊结石。

腺瘤性息肉 相对少见,病变多为单发,增长较为迅速,存在癌变的可能。

恶性肿瘤性息肉 很少见,主要是早期的胆囊癌,因为病灶小,影像学检查很难与良性息肉区别。

◎典型症状

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腹部超声时发现,仅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症状。

上腹疼痛 少数患者可在进食后因息肉影响胆囊正常收缩从而出现胆绞痛。

消化不良 胆囊是存储和浓缩胆汁的主要场所,胆囊息肉会直接影响胆囊排空功能和浓缩胆汁的能力,继而影响消化道内脂肪组织的消化吸收,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恶心、呕吐 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检查方法

B超 超声是检查胆囊息肉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典型的胆囊息肉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突起的高回声,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增强CT或磁共振 CT和磁共振不是胆囊息肉的常规检查手段,尤其对于小的胆固醇性息肉来说,这些检查不如超声准确。对于可能恶变的患者,增强CT或磁共振有助于发现病灶的血供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周围侵犯和转移的信息。

肿瘤标记物 良性息肉肿瘤标记物不会存在异常,怀疑癌变时可检测CEA、CA199、CA125等协助鉴别。胆囊息肉的大小、增长速度、基底部的表现、血供情况等与息肉的性质以及恶变风险相关。

息肉大小 胆固醇性息肉一般较小,超过1厘米的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比例明显增加,超过2厘米的息肉多为恶性肿瘤。

增长速度 胆固醇性息肉一般增长缓慢,间隔半年到1年复查大多变化不大,增长较快的息肉样病变需要警惕腺瘤性息肉或胆囊癌的可能。

基底部的表现 良性息肉一般通过细蒂与胆囊黏膜相连,腺瘤性息肉或胆囊癌的基底部一般较宽,病变与周围胆囊壁分界不清。

血供情况 胆固醇性息肉一般血供不明显,而肿瘤性息肉血供比较丰富,如果检查发现存在明显血供者,需要积极行手术治疗。

◎就诊建议

(1)初次发现胆囊息肉后,建议携检查结果到肝胆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征询医生的治疗建议。

(2)对于小于1厘米的息肉,如果不存在预示可能为恶性或存在恶变风险的因素,建议初次发现后3个月复查超声,无明显变化者可每6~12个月复查1次观察变化,出现明显增长者应及时就诊并征询医生的建议。

(3)息肉超过1厘米及存在预示可能为恶性或存在恶变高危因素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

大多数胆囊息肉不需要治疗,每年复查超声观察变化即可,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对胆囊息肉基本没有明显作用。

息肉超过1厘米、合并胆囊结石、息肉基底较宽或存在明显血供者,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有手术指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切除胆囊后可以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胆囊癌者应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决定是否扩大手术范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微,一般6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和恢复进食,治疗效果确切。

开腹胆囊切除术目前已经很少应用,对于胆囊息肉高度怀疑癌变者,尤其是病变侵犯周围肝组织者,可以实施开放性胆囊切除手术,术中需要同时切除胆囊周围的部分肝组织并进行淋巴结清扫。

5.切除胆囊会有后遗症吗?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已经成为有手术指征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良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式,绝大多数接受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会顺利康复,不留后遗症,但确实有少数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胆囊切除术后oddi(奥狄)括约肌功能紊乱相关性腹痛。②胆囊切除相关性消化不良,如部分患者会出现腹胀或腹泻等问题。大多数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在术后3~6个月会逐渐减轻。③胆囊管残余结石或残余胆囊。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可以定期复查,反复发作胆绞痛或炎症者应考虑再次手术。④胆总管残余结石或新发结石。⑤少数患者术后可能发生右上腹的隐痛,与体位明确相关,一般为术后粘连所致,大多数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缓解。

总之,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在没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时,不能盲目手术切除。胆囊切除手术后确实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或后遗症,但发生率并不高,而且大多数不严重,也是可控、可治的。对于存在胆囊切除手术指征的患者,也不要惧怕可能发生的问题,盲目拒绝手术,反而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6.呵护胆囊健康怎么做?

(1)按时就餐 每次进食时,胆囊都会释放胆汁以进行适当的消化。不进食时,胆汁会聚集起来。胆汁在胆囊中聚集时间越久,就容易使胆固醇的浓度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更容易形成胆结石。因此,按时就餐(尤其是要按时吃早餐)对胆囊健康很重要。

(2)常吃全谷食物 全谷食物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预防胆结石。增加膳食纤维还可促进胃肠蠕动,有益于胆汁排出。因此,平时应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片和大麦等)及其他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食物。

(3)多吃蔬菜和水果 富含蔬菜和水果的均衡饮食是改善和保护胆囊健康的较佳方法之一。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一项涉及2000多名参试者的研究发现,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有助于降低18~65岁的人患胆囊结石的风险。

(4)多吃点橄榄油 橄榄油是流行的地中海饮食的重要成分,也有益于胆囊健康。橄榄油是不饱和脂肪的健康来源,有助于胆囊“自洁”。研究证明,食用橄榄油有助于排空胆囊,降低患胆囊疾病的风险。

(5)经常食用坚果 坚果可提供多种营养,尤其富含膳食纤维和健康脂肪。坚果中富含的植物甾醇可阻止人体吸收胆固醇,进而有助于预防胆囊结石。多项研究证实,经常食用坚果有助于预防胆囊结石。

(6)避免快速节食减肥  快速节食减肥会使胆囊里的胆汁无法正常排空,容易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

(7)经常锻炼,保持健康体重 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患胆囊结石的风险。研究表明,肥胖者胆汁中胆固醇水平往往更高,这会导致胆结石形成。另外,肥胖者的胆囊也可能会更大且功能更差。一项研究跟踪了6万多名年龄在40~65岁的女性20年的运动习惯。结果发现,经常锻炼的女性患胆囊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

(8)应避免或少吃的食物 专家表示,许多胆囊问题源于饮食中常见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大量摄入,这些都会导致胆结石的形成。限制饱和脂肪与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则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或预防胆结石的形成。其中,不吃或少吃高脂肪食物就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应该避免或少吃的食物:油炸食品、精加工食品(包括甜甜圈和饼干等)、加工红肉、糖及黄油等。

(9)胆囊切除后的饮食建议 胆囊切除后的合理饮食对缓解症状也起着重要作用,专家提出以下有助于改善胆囊切除后腹泻的建议。①限制高脂肪食物。手术后应避免油炸、油腻、高脂肪食物。选择每份脂肪不超过3克的低脂餐。②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排便。可在饮食中添加燕麦、豆类和大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添加膳食纤维必须循序渐进,慢慢添加,以免导致不必要的胃肠道痉挛和胀气。③少吃多餐。少吃多餐有助于身体以更恒定的速度排出胆汁,从而减少腹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