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海鲜食药俱佳
作者: 时乐
生蚝、鲍鱼、扇贝、蛏子、各种花甲,无论是爆炒还是清蒸,都能让人大快朵颐。其实除了食用价值,古人早就发现这些小海鲜还有不俗的药用功效,比如“医圣”张仲景就用瓜蒌牡蛎散治疗百合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虚劳病、文蛤散治疗消渴等。对于这些肉、壳皆有妙用的小海鲜,下面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种做简要介绍。
鲍鱼
鲍鱼的来源为鲍科的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耳鲍、白鲍等,是传统名贵食材,别称“鳆鱼”“石决明肉”,又被誉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肉质细嫩,蒸、煲、炒、煨、红烧均适宜。鲍鱼肉有平肝潜阳、解热明目、止渴通淋、补益肝肾、养血益胃等功效,适用于劳热骨蒸、咳嗽、肾虚尿频、大便燥结等症。早在《素问·腹中论》中就有“饮以鲍鱼汁”的记录。宋代苏轼在《鳆鱼行》中说:“分送羹材作眼明,却取细书防老读。”意思就是说吃了鲍鱼后眼睛明亮,能读“细书(字很小的书)”。鲍鱼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尤其是硒的含量非常高。但痛风、感冒发热、阴虚喉痛、慢性皮肤病患者忌食。另外,鲍鱼蛋白质含量较高,一次不宜吃太多,且脾胃虚弱的人要少吃。
鲍鱼的贝壳入药称为“石决明”,生用或煅用,用时需要打碎。石决明咸寒清热,质重潜阳,专入肝经,而有平肝阳、清肝热之功效,为凉肝、镇肝之要药。治肝肾阴虚眩晕,配伍生地黄、白芍等;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烦躁易怒,配伍夏枯草、钩藤、菊花等。而从石决明的命名上可以看出,古人更重视其明目功效。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配夏枯草、决明子等;治风热目赤、翳膜遮睛,配蝉蜕等;治阴虚血少之目暗不明,配枸杞子、熟地黄等。入汤剂,需先煎,用量一般10~30克。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忌用。
牡蛎
牡蛎科动物如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都是牡蛎肉的主要来源。牡蛎肉又称“蛎黄”“蚝子肉”“蚵仔”,其中个头大者南方沿海地区称之为生蚝,有“海底牛奶”之誉。牡蛎肉能养血安神、软坚消肿,主治心烦失眠、心神不安、瘰疬等。如用于心血不足之失眠,可用牡蛎肉煎汤,早晚各食用1次;治甲状腺肿大,也可用牡蛎肉煮汤食用。
牡蛎是久负盛名的海鲜佳品,富含锌。常用的调味品蚝油就是因含有牡蛎肉汁而得名。
牡蛎的贝壳,入药又称“左牡蛎”“蚝壳”,生用或者煅用,用时需打碎。此药有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作用。如《温病条辨》中的大定风珠就是用牡蛎配龟板、鳖甲、生地黄等制作而成的。牡蛎味咸,可软坚散结,用于痰核、瘰疬等,如消瘰丸中即含有牡蛎。
蛤蜊
文蛤肉来源于帘蛤科动物文蛤,又称“海蛤肉”“蛤蜊肉”。其能润燥止渴、软坚消肿,主治消渴、肺结核、阴虚盗汗、瘿瘤、瘰疬。治消渴可将蛤蜊肉炖熟食用;治黄疸水肿、瘿瘤、瘰疬,可将蛤蜊肉煮熟常食。现今人们爱吃的炒花甲,就是以文蛤为代表的一类小海鲜为主要食材的。而用新鲜的文蛤蒸鸡蛋羹,也是美味又健康。
中药里的海蛤壳为文蛤、青蛤等多种海蛤的贝壳,生用或者煅用,入药时捣成末或水飞用。此药能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消肿利尿、制酸止痛,用于肺热、痰火等引起的咳嗽气喘等,如治痰火内郁、灼伤肺络之胸胁疼痛咯血,常配伍青黛同用,即黛蛤散,该品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也可用于胃痛反酸之症。
而蛤粉和阿胶相遇,又炮制出了另一种好药——蛤粉炒阿胶。做法:阿胶块文火烘软,趁热切成1厘米左右的方丁;取净蛤粉,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阿胶丁,翻炒至阿胶丁鼓起,呈类圆球形,内无溏心时,枯酥松脆,迅速取出,筛去蛤粉,放凉。蛤粉炒阿胶具有益肺润燥的功效,主要用于阴虚内燥、咳嗽痰血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