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抽动症中西医结合效果好
作者: 李喆
抽动症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精神障碍疾病,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然而,多数家长对于抽动症的认知并不全面,极易延误治疗。那么,什么是抽动症?抽动症的治疗措施有哪些呢?
抽动症又称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反复出现多个部位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的疾病,发病率高,以3~12岁的少年儿童为主。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多认为与遗传、神经系统、心理状况以及周围环境有关。典型症状包括肌肉抽动以及情绪波动等,严重者会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伤及社会功能的损伤等,对自身、家庭及他人均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以及心理治疗。
西医治疗 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单胺能拮抗剂、去甲肾上腺素类药物等。研究发现,影响抽动症患儿发病的因素与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系统、5-羟色胺系统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因此,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可降低患儿的发作频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匹莫齐特进行治疗,疗效十分明显。单胺能拮抗剂主要为利培酮,有研究表明,该药物的临床效果优于匹莫齐特。去甲肾上腺素类药物以阿托莫西汀为主,研究发现,该药物疗效好,安全性高。
中医治疗 主要包括针刺及耳穴治疗。中医认为,抽动症与肝脏、肾脏、脾脏功能异常有密切关联。因此,对患儿的四神聪穴以及平衡区内穴位实施针刺,对其产生刺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尤其是对患儿的震颤控制区进行刺激后,可明显改善患儿自身对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可有效抑制多巴胺的活动。另外,耳部的经脉与人体各脏腑之间存在关联,在患儿的耳郭相应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耳部经络对人体各脏腑功能进行调整,进而提升患儿各脏腑功能,可有效治疗抽动症。
心理治疗 主要是对患儿进行心理安抚,鼓励患儿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纠正患儿错误的思想观念。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应保持态度友好,根据患儿的认知能力以及心理状况为其制订心理治疗方案。当患儿出现自伤或社会功能障碍症状时,应及时对患儿进行劝导,告知其该行为的危害,提高患儿的认知水平,提升患儿的自控能力。心理治疗可以起到辅助中西医治疗的作用,促进患儿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