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的境界

作者: 程应峰

“一问三不知”的境界0

通常情况下,“一问三不知”是贬义的说法,本意是指被问对象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全然不知。

椐《左传》记载:公元前468年,晋国荀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齐国害怕晋国强大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便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暗中援郑。一日,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有从晋军来的人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营门,要全部消灭我军。”陈成子听后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一千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是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地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急忙报告,难怪不会有好结果。

现实生活中,一问三不知常常是不学无术的代名词,但也有令人击掌叫好的时候。我曾读过一篇文章,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师生做《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之后,台下学生向丁教授提了三个问题: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令在场所有人意外的是,对于这三个问题,丁肇中竟一连答了三个“不知道”。他接下来的解释更是发人深省:“对于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去主观推断,因为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做科学的人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你可以为它放弃其他一切,为了名和利去做科学是很危险的。”

先哲圣贤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类似丁肇中教授这样的“一问三不知”,意为不虚伪,不造作,当然是值得称道的。如果不是有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精神,站在学术报告台上的丁肇中,恐怕就不是那位获得诺贝尔奖项的丁肇中教授了。

毋庸置疑,诚实是“一问三不知”的境界之一。就“一问三不知”而言,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放下”——一种类似郑板桥老先生“难得糊涂”的人生境界。据说有一位年逾百岁的长寿老翁,在别人请教他长寿的秘诀时,只说了十二个字,即“不知世事,不知生死,不知有身”。不知世事,也就没有了争斗和纷扰;不知生死,也就没有了恐惧和忧虑;不知有身,当然也就进入无欲无求、物我两忘的境地了。

上一篇: 发现磺胺类药物的故事
下一篇: 写作30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