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坚持

作者: 荒沙

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的美誉。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文采飞扬的大家,科考之路却极其曲折。

韩愈从15岁开始参考,前面都挺顺利。秀才、举人都是一次就考过了,取得乡贡资格后,随即开始准备进士考试。可艰难的科考之路也开始了,在接下来的进士考试中,他一连考了3次,都是名落孙山,这让他十分难过。

实际上,他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文体。当时盛行的文体是骈文,可他认为骈文太简单,所以每次考试他都用古文体,希望有主考官能发现他的文采。可每一次考试,主考官一看他的卷子是古文体,就直接扔到一边。

这一年,韩愈第三次参加进士考试,试卷题目为“不迁怒不贰过”,意思非常清楚,就是自己不高兴的时候,不要转移到别人身上,一个错误不犯两次。

韩愈看后,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很快便交了卷。可这一次还如以往,主考官看了是古文体以后,直接把试卷扔在一边。

24岁这一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巧合的是,考题和上一次题目大同小异,韩愈直接将上一次的文章原文未动写了上去,依然用古文体。

意外的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宰相陆贽,他特别喜欢古文体,看到韩愈的文章后惊叹不已,感觉遇上了才子,立即向皇上禀报。这一年,韩愈成功考上进士。

实际上,韩愈金榜题名,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连续当了几年辅考的梁肃、王础,也都喜欢古文体。

他们早就发现韩愈的文采了,每次都想提拔韩愈,只不过他们说了不算,也无可奈何。这次正好机会来了,他们便把韩愈的卷子作为第一张推荐卷推了上去,结果水到渠成。

韩愈成功考上进士,有两点原因:一个是他坚持自我,另一个是遇到贵人。但反过来想想,这些年,如果他不那么固执地坚持写古文,以他的文采,是不是能早一点获得成功呢?这个问题特别值得人们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