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说“过七冲越焦海”
作者: 王志翔著名歌手刀郎最新“神曲”《罗刹海市》一夜“封神”,火遍全网。其中一句“过七冲越焦海”的歌词,让很多人不能理解。
其实,这句歌词的“七冲”即“七冲门”,出自中医经典《难经》;“焦海”可以理解为三焦之海,是中医学里十分重要的概念。
何谓“七冲门”
《难经·四十四难》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故“七冲门”为食物进入人体后要经过的七道“关卡”。
唇为飞门
宋代诗人叶绍翁有一首《游园不值》,其中有一句“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个“柴扉”就是指用木头做的门,是院子的正大门。
古代“飞”与“扉”通。所谓“扉”,是指门扇,或像门扇一样的东西,是最外面的一道“屏障”。
食物进入人体最外面的“门”就是“飞门”(唇),生动又形象。同时,唇为脾窍,脾的健运、升清功能都可以在唇上表现出来。
齿为户门
在古代,房屋建筑都有院落结构,像“柴扉”就是整个院子的大门,而“户门”是指进入室内的门。食物经过牙齿充分咀嚼之后,才能更好地进入身体的内部,犹过户入室也,故称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所谓“吸”,就是“呼吸”的“吸”。食物到达会厌,也就是舌头后方,口腔、鼻腔、食管和气管会合处,此处吸收食物需要肺气的参与。这里形容会厌为“吸门”,自然点明了食物在会厌,然后进入下一道“关卡”。
胃为贲门
“贲门”是胃的上口。水谷自食管而入,经过贲门,再入胃腑。贲门是食物向下延伸为胃壁的部位,可将食物从食管向下输送至胃,并防止食物上逆。
太仓下口为幽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亦即胃之下口。从解剖特点来看,幽门之后,消化道逐渐变得曲折、幽深。如果幽门不通畅而发生病变,则胃气失降,气机壅滞,可表现为腹胀、痞满等症状。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
“会”就是交会的意思,即大肠、小肠以“阑门”为界。阑门有病,则清浊不分,或便秘,或泄泻。
下极为魄门
“魄”通“粕”。《难经疏正》曰:“魄,古与粕通,即糟粕之所出也。”下极,是指最末端、糟粕外排的出口,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肛门。养护魄门的方法之一是常做提肛运动,可以舒缓身心,利于心、肺的调养。
“过七冲”与“越焦海”隐喻了什么
脏藏精,腑化物。水谷化成精微、营养,主要通过脾的升清作用来实现。“七冲门”主要指食物向下走(降浊)的过程,其中主要是“六腑”在参与。
饮食水谷从进入人体内至排至体外,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当然,这是中医“七冲门”的直接意义,而在歌曲《罗刹海市》的歌词中,“过七冲”隐喻通过层层屏障、关隘,冲破种种阻碍,来到一个蜿蜒曲折、别有洞天之处。
“焦海”即“三焦之海”,三焦也是六腑之一,只不过与胃、大肠、小肠等腑不同,三焦相对来说是个“虚腑”。三焦并不完全等同于身体的“膜系统”,中医“五脏六腑”的概念、内涵与现代医学中的脏器有一定关联,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幅山水画,心、肝、肺、胃、大肠等有形之脏腑好比画中的鱼虫鸟兽、绿水青山,而三焦就好比画中留白的部分。‘留白’绝不等同于不存在……‘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不仅可以对应有形脏腑(如肺、脾、肾)的特征表述,也可以对应‘虚腑’三焦自身特征的描述。”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王振华说。
三焦是人体最大的一个腑,有通调水道的作用,可以贯穿上下。“海”也表现为一种虚无广大的状态,用“焦海”与“七冲门”相互呼应,一虚一实。“越焦海”暗指越过一片茫茫大海,来到了一处十分偏远的地方,其隐喻的意义与“七冲门”大同小异,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