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社恐”
作者: 周思同当下,“社恐”(社交恐惧)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许多年轻人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以表达自己在社交场合会感到不适的特质。那么,“社恐”是否真的是一种疾病?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社恐”大多是一种心理状态
“很多时候,人们口中的‘社恐’指的不一定是真正的疾病,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主任医师孟繁强表示,比如在特定的场景下会感到紧张,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表现是很常见的,并不属于病理性的“社交恐惧症”。而横在“正常”与“疾病”之间的“分界线”,在于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症状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程度。
当一个人的社交恐惧、焦虑症状致使其无法正常进行社会活动,比如大量回避社交场所、想到社交场景便会产生紧张情绪,甚至恐惧与他人碰面等,类似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便有可能存在病理性的“社交恐惧症”。
医学意义上的“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精神类的疾病。其主要特点就是持久性地害怕社交情境或可能诱发社交的行为。一旦面临这种情境,患者就会产生焦虑的生理反应。尽管许多患者能够意识到这种情况,但由于这种生理反应不受患者主观控制,因此许多患者会想尽一切办法回避相关的社交场合,部分患者甚至会将自我与社会完全隔离。
判断社交焦虑障碍的参考标准
针对这个问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岛市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专家付磊给出了三条参考标准:情绪是否过分紧张、是否出现行为异常以及是否出现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会长时间处于害怕社交的心理中,持续时间达半年以上;在社交环境中容易过分焦虑紧张、担心,会出现发抖、结巴、大汗淋漓、尿频、腹泻等症状;极力回避大多数的社交场合,明显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导致学习或工作任务无法完成。当出现这三类明显症状时,说明可能患有社交焦虑障碍,需要接受专业医生的帮助。
依靠心理治疗摆脱社交恐惧症
针对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有许多心理治疗方法,如冥想、脱敏训练等,而其中最主流的办法就是认知行为治疗。付磊表示,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社交情境产生过分的、不合理的恐惧。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消除这种过分与不合理的恐惧。一旦这种认知被解构,患者所产生的灾难化感受的程度就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