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
作者: 蒙冬生在1971年,英国科学家约翰·范恩发现了阿司匹林能够预防血小板聚集,并因此获得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从而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血栓素A2是一种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当阿司匹林抑制了它的合成后,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就会降低,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氯吡格雷是新型的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属噻吩吡啶类药物,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由上述内容可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从两种不同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所谓“双抗”,即指同时应用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简称,医生通常在肠溶阿司匹林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支架术后一年后改为“单抗”,而一般冠心病患者单用即可。
对于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的冠心病患者,通常采用“双抗”治疗,即服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亦即同时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但部分患者即使采用单抗或双抗治疗,仍有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人们通常很疑惑,为什么用了阿司匹林还会出现心肌梗死,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要吃多久?
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出现药物抵抗。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上的环氧化酶,抑制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不过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有部分人在服用阿司匹林后,会发生药物抵抗,仍然会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单独服用阿司匹林出现药物抵抗的概率约在30%。单独服用氯吡格雷时出现药物抵抗的概率约在40%。但是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通过不同途径共同抑制血小板,出现药物抵抗的概率就会降低至5%。所以有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医生会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双抗”治疗。
“双抗”治疗时应注意什么
阿司匹林选择肠溶片,在餐前至少半小时或是睡前空腹服用。氯吡格雷建议在餐后15分钟内服药,可以减轻不良反应,增加药物效果。在用药期间要重点控制血压,血压不要超过160毫米汞柱,最好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以减少脑出血风险。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建议在“双抗”治疗开始前进行根治,可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在用药过程中,注意避免与其他有消化道损伤的药物联用,不要吃刺激性饮食。年龄超过80岁的人,不推荐使用“双抗”治疗。
“双抗”要获益大于风险时才能使用
虽然“双抗”治疗出现药物抵抗的概率更低,对血栓的预防效果更好,但并不适宜作为一种常规的预防方案。因为阿司匹林会直接损伤胃黏膜,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氯吡格雷会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释放,减弱消化道黏膜的修复和保护作用。所以“双抗”治疗是把双刃剑,在预防血栓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消化道黏膜造成损伤,以及增加出血风险,只有获益明显大于风险时才建议使用。“双抗”治疗通常只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球囊扩张、心脏支架、心脏搭桥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者,视具体情况由医生确认“双抗”治疗时间,从1~18个月不等。如球囊扩张后通常需治疗1~3个月,而支架术后通常需治疗6~12个月。
“双抗”治疗结束时保留哪个药物
“双抗”治疗虽然可以达到最强的抗血小板作用,但用药风险也会加大,在疗程结束后,应当恢复单药治疗。在药物保留上,传统观点认为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的效果更好一些,但阿司匹林对消化道的损伤也更大一些。所以没有消化道疾病以及胃黏膜损伤的人,建议停服氯吡格雷,保留阿司匹林。不过如果有消化道疾病,或是已经发生了消化道损伤,也可以保留氯吡格雷,停服阿司匹林。同时加用制酸剂(如拉唑类药物、替丁类药物等)、胃黏膜保护剂对胃黏膜进行保护。奥美拉唑会减弱服用氯吡格雷的疗效,通常不建议两者一起服用。总之,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物,在单独使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药物抵抗。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需要“双抗”治疗才能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但其用药风险大,不建议作为长期预防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