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为何易沉迷手机
作者: 都芃青少年慵懒地躺在沙发上,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不停地划动,一整天的时间就这样在指缝中溜走,即使短暂地放下手机,心里却还是放不下“小屏幕”中的“花花世界”。这样的场景不知引起了多少青少年家长的担忧。
那么,青少年为何对手机如此着迷?手机的哪些设计让人欲罢不能?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
逾九成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
随着手机深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不少中小学生也都拥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经高达90.7%,并且超过六成的未成年网民拥有自己的手机。
青少年用手机来做什么?这是不少家长关心的事情。《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手机上玩游戏,经常看短视频的比例也接近五成。在未成年短视频用户中,能够有意识地区分短视频信息是由权威媒体还是由自媒体发布的比例不到一半。其中更是有38.3%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接触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
欲望“陷阱”与“情感满足”的双重夹击
那么,手机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够让青少年如此着迷?事实上,智能手机及其应用的设计或许正是利用了人性中的某些弱点。
智能手机上的信息是无休无止的,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网络游戏等应用的每一个悬念的设置、每一次自动播放,都有可能让用户不断放纵自己的欲望。此外,手机应用中广泛采用的算法推荐机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重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依赖。算法推荐机制通过抓取用户日常数据,分析用户习惯和喜好,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娱乐和消费内容,在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加重了用户对手机的依赖。这些设计对于还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表示,青少年手机成瘾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青少年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较弱,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负面因素,有时缺乏自我激励的能力,易形成焦虑、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这时候手机就成了一个‘遁世’的好‘去处’,拿起手机,青少年就可以进入一个没有烦恼的虚拟世界。”陈祉妍表示,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青少年对手机愈加沉迷。
另一方面,手机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情感需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来自亲密关系的陪伴、支持,给予他们安全感。
需网络平台、社会、家长三方协力
针对手机成瘾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的潜在危害,立法、教育、网络监管等部门以及手机应用平台等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
2019年以来,各大视频、短视频、社交、游戏等网络平台陆续推出青少年模式,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对网络依赖和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6月开始施行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出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明确要求。
《报告》也显示,2021年未成年网民在网络上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看短视频、看直播的比例,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一系列措施虽已出台,但要想让每个沉迷于“小屏幕”的孩子放下手机仍需时日。治标的同时更要治本,家长除了要采用合理方式控制青少年使用手机时间,还要从青少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出发,给予青少年更多陪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