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教不可取

作者: 董少广

微信普及后,很多家长加入了各种微信群,从朋友圈里得知别人的孩子怎么怎么出色,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加焦虑。

在相互攀比、压力巨大的“现实”面前,家长很难不“拼娃”,把孩子的日程填满。忙碌的家长们往往只注重智力开发,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灵、情感需求乃至孩子是否在透支健康,根本无暇顾及。在日复一日的匆忙中,有时候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地消化。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孩子的痛苦在母亲身上会加倍。如今家长们在一起交流最大的感悟是,很多家长会用“没办法,竞争太激烈”来解释一切对孩子“不得已而为之”的“爱”。父母处理不好自己的焦虑,它就会成为压在孩子身上最沉重的负担。

笔者其实不反对适当“早教”,“早早教”却大可不必,孩子失去了童年,就是代价。有调查显示,过早接受知识教育,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该玩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一开始就体力耗尽,丧失对学习、对生活的憧憬,那么会在以后不该玩的时候加倍地找回来。像英语、识字和加减运算这类知识,小学阶段会系统学习,如果提前学习了小学的内容,孩子上课时会心不在焉,也容易造成孩子后劲不足。

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学校,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一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罗森塔尔效应带给我们一个启示:欣赏、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正向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使人的潜能被激发,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清代教育家颜元也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教育只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让孩子发展出自我,用他的自我,来作为他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越来越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喜好,不要强迫孩子们喜欢大人们觉得应该喜欢的东西。从提升孩子的内驱力方面来说,兴趣的启蒙与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喜欢一样东西,才能真正做到完全投入自己的热情。内心的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