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 老年人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作者: 钰钰“还有很多要学的,我还有很多欠缺。”这是访谈结束前李阿姨反复提起的话。
过去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拥有了智能手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热点话题关注到了老年人这一互联网时代的“移民”群体。在层出不穷的信息里,老年人被描绘成了不同的样子:孤立无援的、积极学习的、小心翼翼的……这些最后都指向了一个词:数字鸿沟。
很多情况下,因为身体和认知不可避免地衰退,老年人被理所当然地划进了各种弱势群体中,包括互联网使用的弱势群体。
事实上,老年人自己对待网络的态度是多样的:有些老年人可能仅仅因为自己年龄较大就对网络技术产生抵触心理;有的老年人虽然认为网络有好处,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成本与收益,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来决定自己是否要使用互联网。
“老人就应该多学学”
有一部分老年人是网络技术成功的使用者,他们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对获得网络技能有很大兴趣。许多大学会与社区合作,举办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志愿活动,来参加活动的都是这样的老年人。
河南郑州一位72岁老人连续4年开网课,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内容涵盖了网购、挂号、拍照等。这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手机功能,被老人拆解成细碎的步骤,带着他的老年学生们一步步接触互联网。
文章的开头出现的李阿姨在2014年就拥有了智能手机,手机支付、聊天、短视频、浏览新闻等都是她经常使用的功能——这也是年轻人常用的功能——她还打开了她的手机导航软件:“你看,我今天就是导航来的,我这么一导(航),它就告诉我怎么走了。”
有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的经历可能会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可能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王叔叔说自己经常用手机看跳舞的视频,并在朋友圈约上老伙伴一起跳舞;叶阿姨则经常在群聊中约着朋友出去玩,拍下照片,做成好看的电子相册分享给家人,她对所有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认为老年人就应该多学学以跟上时代。
这些积极主动靠近互联网的老年人体验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好处,他们利用互联网扩大了自己的生活与社交边界,提高了互联网融入感,成为互联网时代老年群体中的佼佼者。
“打发时间就好了”
积极主动的老年人会尝试学习更多的互联网知识和功能,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对待互联网的态度是淡然的,安于现状的。他们可能会尝试使用接触到的功能,例如儿女给他们注册的微信、下载的短视频软件,或是学习一些日常较为必需的功能,例如调用健康码。
即使我们已经提到的老年人几乎都认为互联网方便了生活,但这并不预示老年人一定要使用互联网。
“没有也没关系啊,还不是照样过日子”
一部分老年人被动或主动地选择了不接触互联网。
小影曾教自己的奶奶怎样使用智能手机,但奶奶对这个轻巧的小机器流露出更多的是惶恐:她紧紧攥着它,在点击屏幕时也非常用力,不敢放开,不知道如何是好。对小影的奶奶来说,强行学习互联网让她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负面情绪。
还有一些老年人则是主动地拒绝互联网。刚满61岁的林叔叔说:“手机是女儿要求带的,怕找不到我,不然我都不想带。”他在退休后依然繁忙,负责保洁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用手机的时间很短。
有研究发现,主动不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有可能比跌跌撞撞地学习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这或许是因为他们确实有有效的替代方案维持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无论是来自家庭的还是社会的。
这或许也体现出,当不少老人在努力跟上互联网浪潮的时候,社会也在做出努力包容所有生活形式的人。
如果你发现教会家里的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太过困难,可以尝试换一种方法为他们的生活创造更多乐趣:比如教会他们使用网络电视,可以看电视剧,也可以在中央台看时事新闻,还可以在地方台看戏剧演出;还可以给予更多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