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良药苦口利于病
作者: 楚林
它用它独霸天下的苦征服了所有的味蕾。第一次见到黄连,是在上《中药学》的课堂上。药学老师提了一袋子弯曲如蚯蚓状的根茎,让我们猜是什么。只见那一堆的根茎呈土黄色,像鸡爪子一样三五成群连在一起。各式各样,千姿百态,非常可爱。
我们看了又看也没谁能猜出是什么。老师迅速地拿出一个杯子,扯了几根“小爪子”放进去,用开水一冲,水一会儿就变成了淡淡的黄色,让每人尝一口。尝完后,老师问:“现在大家知道是什么了吧。”我们一个个叫苦不迭:“好苦好苦,非黄连莫属也。”
《神农本草经》中称黄连为上品。黄连树其实再平凡不过,个子不高,和茶树差不多大小。只是叶子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上有花纹,边缘也不太整齐,有波浪形的花边。叶子为碧绿色,冬天也不凋谢。二三月开出一朵朵娇媚无比的小花儿,暗红色的花柄挺拔,金黄色柔嫩的花瓣微微弯曲,墨绿色的花蕊。在翠绿的叶子中,小花儿显得清新淡雅,非常美丽。到了五六月,花果由绿色变成黄绿色,就要及时采收种子。而它的根茎也就是黄连,这个时候则正在地下安安静静地生长。
黄连名字的来历有两个。一个是李时珍所言:“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还有一个则是民间美丽的传说。
从前,在土家族居住的黄水山上,有一位姓陶的医生,他家有个园子专种药草。由于医术高明,远近都有人来请他去治病。陶医生经常出诊,就请了一个姓黄的帮工来管理园子。陶医生的女儿叫妹娃,长得聪明漂亮,老两口视为掌上明珠。妹娃也喜欢栽花种药,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园子里看花、看药。正月的一天早上,寒霜未化,冷气袭人。忽然,她看到路边有一朵黄绿色的小花开了。妹娃越看越喜欢,就把它连根挖起,种在园子里。帮工看到这株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就开花的小草,也很喜欢,天天浇水,日日上肥,那小草越长越茂盛,后来结了籽,帮工又把这花的籽撒在园子里。第二年,园子里黄绿色的小花就开得更多了。
有一次,妹娃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满身燥热,又吐又泻,仅三天,就瘦得皮包骨头。陶医生到外地给人治病尚未回来,妹娃的母亲只好请当地另一位名医前来给女儿治病。这位名医是陶医生的朋友,诊治十分细心。可是妹娃连服三剂药都未见效,而且腹泻很厉害,还便血了。母亲整天守护在床前,急得吃不下、睡不着,想起女儿的病就掉泪。
帮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呢?忽然,他想起那黄绿色的小花。前个月自己喉咙痛,偶然摘下一片叶子,嚼了一下,虽然很苦,但过了一个时辰,喉咙痛居然减轻了。接着,他又嚼了两片叶子,当天就不痛了。妹娃这个病,这种花草能不能当药呢?不妨试一试。想到这里,他就连根带叶挖了一株,煎成一碗水,趁妹娃的妈妈去煮饭时,端给妹娃喝了。谁知早上喝的,下午病就好多了,再喝两次,病居然全好了。这时,陶医生回来了,一问经过,非常感动,连声感谢帮工说:“妹娃是肠胃湿热引起的腹泻,一定要清热燥湿的药才医得好。这开黄绿色花的小草,看来清热燥湿功效强呀!”
因为这位帮工姓黄名连,为了感谢他,这药材也就取名为黄连。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用及黄连的方子有12个之多,可见它用处很广。这也是中药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我们经常用到的黄连上清丸、香连丸等,都是以黄连为主的经典方剂。
平常日子里,巧用黄连的地方也是数不胜数。
在广东等很多地方有一个习俗,新生儿呱呱坠地后,要喂两勺黄连水,这样可以排胎毒,并且可以清火明目。寓意是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再怕吃苦了。
宋代苏轼在《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中写道:“欲脱布衫携素手,试开病眼点黄连。”可见那个时候若是有风热引起的眼睛红、肿、热、痛、昏花、生翳等症状,人们都知道用黄连水来洗眼了。
小时候,手指或者脚趾生了甲沟炎,肿得像小泥鳅肚子一样时,妈妈就会让我们每天用黄连水浸泡,然后我们惊喜地看着肿胀手指或脚趾一天天炎症消退。
夏季,在四川的山区里,经常可以看到成年人捧着泡满黄连或者黄连树叶子的水杯在慢悠悠地品着,那绵绵不绝的清苦味道该是铁观音或者碧螺春都无法比拟的吧。山区里的孩子们不管是因为口腔溃疡、嗓子痛,还是因为肠炎痢疾,都会喝点黄连水。
黄连的妙处实在是言之不尽。没有人因为它苦不堪言就嫌弃它、不用它,相反都会把它视如珍宝,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
《庐州太极 精编三十六式》是一套综合性的太极拳,由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正雷大师亲传弟子、太极拳杰出传承人倪世清老师创编。这套拳简便易学,招数适中,一套拳练习下来,身体发热,心平气和。它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欢迎扫码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