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用药五大常见误区
作者: 闫妍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很多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也患了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以伴有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黄榕翀教授介绍。
“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高这么简单,还是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黄榕翀教授表示。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到心内科门诊进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尽早干预可能带来的重要脏器损伤。
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总有一些患者由于认知误区,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影响疗效和预后。黄榕翀教授提示,以下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一:不愿意过早服药,认为会导致肝肾损害
早期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目前已上市使用的降压药安全性较高。如确诊了高血压就应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启动药物治疗,即使是年轻初发高血压的人群。同时,患者应定期到门诊复查肝肾功能,监测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误区二:没有症状不需要药物治疗
血压升高会导致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但有些患者高血压病程长,身体已经耐受不适,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不适不代表升高的血压对身体没有危害,高血压治疗主要取决于血压和风险,与是否有症状无关。因此,即便没有症状,只要血压高于标准值,就需要药物治疗。
误区三:血压正常就停药
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维持血压达标,才能降低心脏、大脑、肾脏、眼等损害的风险。此外,血压波动幅度即血压变异率高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误区四:按时服药即可,不需要定期复查
血压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温变化、情绪紧张、合并疾病等。高血压患者需进行靶器官损害监测,同时,药物治疗时也需要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控制。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做门诊复查。
误区五: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不用服用降脂药物
化验单报告中的血脂正常范围,并不是高血压人群的推荐血脂范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应根据高血压患者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不同分层,同时加用降脂药物,使血脂达到相关标准,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生除与遗传、年龄、性别等不可改变的因素相关外,还与过量饮酒、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相关。”黄榕翀教授建议,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要注意监测血压水平,注意健康饮食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尽量清淡少盐、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合理膳食、控制体重,还要保持情绪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