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人体的“顶梁柱”
作者: 陶宪凝从外观上看,人体由头部、躯干和四肢几部分组成。脊柱是其中起到起承转合作用的结构。它托起智慧的头脑,支撑容纳五脏六腑的躯干,又保护了支配躯干和四肢运动功能的脊髓。可以说,“承上启下”的脊柱,也是人体的“顶梁柱”。
人一生的外部活动,离不开脊柱功能的发挥。从婴幼儿时期的“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到耄耋之年的蹒跚独行,各种活动无一不需要脊柱的参与。若是脊柱生了病,将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脊柱疾病源头复杂而症状相似
大家常说的脊柱疾病,范围很广,包括脊柱附近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等)的病变,脊柱附近肌肉(竖脊肌、多裂肌等)的病变,以及脊柱源性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脊柱二科主任医师高景华向记者介绍。脊柱源性疾病,包括椎间盘突出、膨出、退变,椎管狭窄,外伤,以及一些脊柱先天发育不良的疾病。其中,由椎间盘受损引发的脊柱疾病较为常见。
椎间盘为脊柱减震
人在站立、行走、跑跳、搬提重物的过程中,脊柱会受到体重产生的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冲击。椎间盘是一种有弹性的组织,负责为脊柱减轻这种冲击。
如果椎间盘的缓冲功能受损,如椎间盘磨损变薄,上、下位椎体的连接变松,不那么“严丝合缝”了,会导致上、下位椎体反复摩擦、碰撞,产生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而我们常说的椎间盘突出、膨出,还会影响人体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脊髓。
脊髓为大脑传递指令
椎间盘向后突出和椎间盘向四周膨出,都会压迫椎体后部锥管内的脊髓。
脊髓是什么,是像骨髓一样的组织吗?虽然二者名字相似,但并不是同一种结构。骨髓是骨松质腔隙和长骨骨髓腔内的造血组织,兼有一定的免疫功能。脊髓则是与大脑共同构成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

“如果把大脑比作人体的‘司令部’,那么‘司令部’的指令想要得到完整的传达,就需要保持脊髓这一‘通讯通路’的功能正常。”高景华说。脊柱作为一种骨性结构,起到保护脊髓的作用。一旦脊柱受损,影响脊髓,负责传递消息的“通路”被切断,“司令部”——大脑发出的指令再重要,都无法传达到“地方”——躯干、五脏六腑、四肢,人体也就无法完成相应的运动功能,内部运转与稳定也会相继失衡。
在老百姓心里,一旦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往往感到焦虑、恐惧。这是因为如果脊髓受到损伤,将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如某一椎体的椎间盘压迫脊髓,会影响它所处的节段及以下部位的“通讯”的功能,就像电话线被切断,影响通话功能一样。如果发生严重外伤,如车祸,导致脊髓发生横断性损害,则有可能发生不完全瘫痪或截瘫,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丧失。
并非所有骨刺都是“坏家伙”
很多朋友在腰腿痛时做过影像学检查,检查报告上常见“骨质增生”这样的描述。骨质增生,即骨刺。脊柱上长的骨刺,是会“刺伤”脊髓的坏东西吗?
其实不然,高景华说。骨刺的产生,还得从椎间盘说起。维持上、下位椎体稳定的椎间盘变薄后,人活动时,椎体之间就会“哐当哐当”地摩擦。此时,脊柱为了维持稳定,避免椎体之间反复牵拉、摩擦,就会出现牵扯样骨刺。部分骨刺会增加椎体之间的接触面,使关节趋于稳定,同时不会刺激脊髓和脊神经,是对人体无害的,不必干预。但有些骨刺长在椎体后侧,朝向椎管内,就会导致椎管狭窄,压迫脊髓。这时就要通过手术解除压迫。不过,在手术去除骨刺的同时,还要做好内固定,避免椎体间再次反复摩擦,诱发骨刺的再出现。
脊神经是脊髓的“小兵”
脊髓负责“上传下达”,但其“下达”功能还要依赖下一级的神经组织——脊神经的功能。脊髓从各个脊柱单元的椎间孔分出一对对脊神经。每一对脊神经都有对应支配的器官、皮肤或肌肉。
脊神经连接脊髓的部分,就是神经根。椎间盘的突出、膨出,如果发生在椎间孔附近,则有可能压迫神经根,影响脊神经功能的发挥,产生疼痛、麻木等一系列症状。
腰腿疼不能全赖脊柱
关于脊柱疾病,老百姓常把头晕、手麻、脖子疼都归结于颈椎病,认为腰腿疼痛就一定是腰椎有问题。事实上,这些症状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与脊柱有关,但其成因非常复杂,并非全部都能归于脊柱。
脊髓也可能发生脊髓变性等病变,属于神经内科疾病的范畴,如脊髓硬化,会导致锥体束传导受影响,引起肌肉功能障碍;一些严重的慢性病,如严重糖尿病者,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导致糖尿病性脊髓病变,使脊髓供血受影响,从而表现为步态不稳及下肢疼痛;很多人听说过的“渐冻症”,即肌萎缩侧索硬化,也是脊髓病变导致的,是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
此外,脊柱附近的肌肉和韧带一旦受到牵拉,并因此受损,就会产生疼痛,同时伴有脊柱的活动受限。这些症状,可能会被老百姓误认为是脊柱的椎体或椎间盘病变。此时,可以前往医院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鉴别。
年轻时,就要关心逐年老化的脊柱
高景华表示,近年来,在临床上见到的由脊柱退变引发相关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年龄越大的人,其脊柱的使用时间就越长,产生的磨损就越大。如退变性脊柱侧弯,是患者惯用侧的椎体磨损,导致该侧椎间孔变小,挤压脊神经根,产生肢体疼痛的症状;人年老后,易患骨质疏松症,若脊柱发生慢性骨折,可能表现为日益严重的驼背,但没有其他临床症状,难以引起重视;还有一些退变性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导致腰腿痛的症状越来越严重。
怎么才能使人到老年不出现严重的退行性脊柱疾病?高景华以退变性脊柱侧弯作说明:“森林中有年岁很高的古树,大部分是挺直的,但也有一部分是‘歪脖子树’。这些‘歪脖子树’并不是到老了才歪的,在它还是一颗小树苗的时候,引诱它长歪的因素就已经存在了。人也是如此,年老时,脊柱越来越歪,但此时很难直接纠正。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在年轻时及时干预。”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的积累,最终会导致症状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及早干预。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和意义。
因此,年轻人平时一定要注意姿势的调整,包括静止的站、立、坐、卧,以及工作时、做家务时的动态姿势。脊柱之所以会随着使用出现磨损侧弯,是因为人的身体有惯用侧。如货车司机长年累月地使用右手主打方向盘,用右腿踩刹车和油门,脊柱两侧关节突的退变程度就发生了区别。一侧磨损得多,退变得快,椎体就会向这一侧“塌”,压迫到相关神经。一旦这种侧弯形成,想要完全纠正过来是非常难的。

对于脊柱已经有点“弯”的人群,首先需要进行适当的锻炼,保持脊柱的柔韧性。特别是退休人士,游泳、打太极拳、练八段锦、跳广场舞,都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其次,要注意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要注意多晒太阳,预防骨质疏松症。
很多老年人在养护脊柱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一些老年人认为,帮儿女带孩子、做家务也是运动。其实不然,一些高负重的、频繁需要用到腰腿的家务,对脊柱是有一定伤害的。高景华向老年人提出建议:“很多老年朋友年轻时为奋斗事业,照顾家庭,养育儿女,已经付出很多,到老了还在为家里发光发热,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但建议这些老年朋友,家务要做力所能及的,同时加强运动,不能以家务替代运动。”对于年轻人,他也建议在“搞事业、保家庭”的情况下,选择一两种适合自己的运动保健方式,坚持到老。这样不仅有助于延年益寿,保养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到老了,也能减轻对家庭其他成员的负担,减轻对社会的负担。他说:“这也是我们‘健康中国行动’所倡导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陶宪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