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立:顺天时,护脾胃,形神兼修寿天年

作者: 郑访江 王煜

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到甘肃省中医院,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王自立扎根故土,服务人民,弘扬中医。从医近70年,王自立累计诊治病患60余万人次,他临证善用经方,处方以“药简、价廉、效显”远近闻名。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赋予了王自立妙手回春的济世能力。经他简单加减,一张配伍巧妙的药方就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

耄耋老人的医者初心

2009年9月,一位71岁的男性患者来到王自立的诊室。患者自述舌体发麻、头出汗的症状有1年了,多方求治无效,各项检查也无明显异常,王自立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后开具了7剂药。

3天后,患者复诊。王自立身边的学生提醒患者:“您的药应该还没有服完。”此时,患者突然竖起大拇指说道:“王医生,您不愧为名医,9味药,3元钱,治好了令我难受一年的病。说实话,当时您开了7剂药,我只取了3剂,想先试试有没有效果。服了第1剂后,病痛就去了五成,3剂服完,再未出现舌体发麻、头出汗的情况。您的药太有效果了。”

忙忙碌碌的诊室里,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演绎。一张张处方承载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

王自立:顺天时,护脾胃,形神兼修寿天年0

退休后,年事渐高的王自立仍然坚持出门诊。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往往在半夜就已经开始排队挂号。虽然每次门诊的接诊人数被限定在30个,但王自立还会为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病情特殊的患者、外地远道而来的患者破例加号。为此,王自立总是早早就到达诊室,为患者看诊。

在国内,王自立参与组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学组。1987年,在他组织承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医脾胃病学术大会上,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对应中医病名为“胃痞”,被写入《中医内科学》教材,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初期,王自立在国内最早提出“运脾”思想,其相关研究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其学术思想、验证了其临床价值。

日常养生健体魄

王自立认为,进补不是第一养生要素,注意饮食、起居规律及情志的调畅,方能保证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顺应自然

王自立指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感应自然、顺应自然、依赖自然3个方面。因此,顺应自然节气是养生一大重点。

生活中应如何顺应节气而养生呢?以冬季养护阳气为例,冬季天寒地冻,阳气闭藏,人应该做到以下3点。第一,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天未破晓时,寒气尚重,阳气需要闭藏,日出之后,阳气上升,才可以随之而动。第二,去寒就温。冬三月,水冰地坼,阳气闭藏,人亦应远离寒冷,顾护阳气,不可饮冷少衣,不可深居寒室,否则易使阳气受损,折寿而不彰。第三,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冬季万物蛰伏,阳气内敛得以蓄养,如若妄动使腠理开泄,汗出过多,则阳气必损。

人在适应自然的同时,也可以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由“法则天地”“逆从阴阳”,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最终达到“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形神兼修

王自立指出,养生不仅要养其形,更要养其神,因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

关于如何养神,王自立指出,第一,养神贵静。静是指内心的宁静,内心宁静,无为而不争。王自立常引用《赤壁赋》中“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在诊病时也常告诫一些因肝气郁滞而易怒的患者,不要生气,尽量把事情想通,不要影响自己的情绪,以避免病由之而生。第二,以形养神。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所以,形体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形体健康,气血充足,才能使神得养。

总之,养生要做到形神兼备,形与神俱。通过养形使气血充足,使神有所养,才能保证人体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

顾护脾胃

王自立:顺天时,护脾胃,形神兼修寿天年1

食饮有节,方能顾护脾胃。王自立认为,日常饮食是最好的补品。药物是用来治病的,如果人体不需要,再名贵的药物也有害无益。对于日常饮食,王自立认为不要偏食,喜欢的食品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不喜欢的食品可以适当少食用一些,但不能不食用。

在饮食调养时,一定要注意食品的搭配,偏食一类食品日久也会引发疾病。因此,对于年老体弱或大病初愈确实需要补养者,王自立认为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予以适当调补,不能过度进补,过则为害。

王自立指出,与其盲目进补,不如做到食饮有节,一是进餐要有节制,二是进餐时间要有规律。

总而言之,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此外,王自立虽擅长温补,但其养生观又提倡慎补,两者兼顾,相得益彰,则可延年益寿。

责任编辑/李思涵

王自立,第四届国医大师,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