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毛病”,其实是心脏的“求救信号”
作者: 张颖 赵家有心血管疾病是一类致残率、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胸闷、气短、胸痛及心悸等。当身体出现这类不适症状时,多数人会首先怀疑是否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从而引起重视,及时就医。不过,有些“隐藏较深”的症状也与心血管健康息息相关,但由于这类“预警”总被认为是“小毛病”,往往被人忽视,最终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关注身体出现的各类“预警”尤为重要。
劳累后的阵阵牙痛
牙痛,常被认为是“上火”的表现,殊不知,牙痛与心血管疾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心藏血,主神明,心神统摄牙齿开阖,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牙齿的功能。心为阳脏,五行属火,火气通于心,若心气郁遏,郁而化火,甚则躁动化火,火性上炎,牙齿可出现疼痛。《龚廷贤医学全书·济世全书·巽集卷五·牙齿》记载:“倘寒热之气郁滞于心,则齿为之病也。”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寡欲畅情,清心泻火,使心火下行,不仅能使身体少受“心病”折磨,还可减少齿疾的发生。除心火上炎外,痰瘀痹阻心脉,气血不通,也可引发牙痛。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在出现心肌缺血时,会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末梢,大脑对表皮的伤害性传入识别能力相较于内脏结构的识别能力强些,所以当来自内脏结构的疼痛信号传入时,大脑有时会错误“理解”为疼痛来自表皮区域。颈部的感觉神经皮区、口腔颌面部的三叉神经及胸部感觉神经皮区有重叠部分,心肌的疼痛可通过胸部感觉神经皮区及相重叠的颈部感觉神经皮区牵涉到三叉神经支配的口腔颌面部,从而让人感觉到“牙痛”。这种牙痛,一般称为“心源性牙痛”。
所以,老年人或既往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现牙痛,需警惕是否为心血管疾病发作,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排除病变。
反复的头痛
心主神志,中医理论认为,心与脑的关系密不可分。《素问》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阐述的“人之神明,原在心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在心脑相辅而成。” 故称“心脑相通”。所以,有时头痛可能是提示“心”出现了问题。
中医理论在痛证分析上,将“痛”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心之先天禀赋不足,心的功能低下,心阳不振,心血不足,心气亏虚易导致脑髓失于濡养,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此为“不荣则痛”。血脉的运行依赖于心,若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易导致血瘀,一旦瘀阻于脑,则可出现头痛,此为“不通则痛”。《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提出“心与脑,原彻上彻下,共为神明之府,一处神明伤,则两处神俱伤。”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性疾病,好发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35~39岁。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偏头痛与先天性心脏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以卵圆孔未闭最常见。
卵圆孔是人类胎儿期左右心房隔膜上的一个小孔,所以,胎儿期人的左右心房血液是相通的。出生后,随着肺循环的建立,一岁以内孩童的卵圆孔会渐渐闭合,如果超过3岁后卵圆孔仍没有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一般情况下,卵圆孔未闭并不会引起患者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或心脏结构改变,因为常规的超声、心电图检查难以发现这类情况。所以,经常出现偏头痛的患者,需要留心是否为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并及时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排除病变。
意识、情绪出现异常
对于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即心因性精神障碍,中医一般称为“情志病”。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情志之伤……则无不从心而发”,他认为,情志变化均涉及心。
临床上有一部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因此,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与单纯的精神障碍鉴别尤为重要。
冠心病伴发的精神障碍,需要通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来缓解。若误判为单纯的精神障碍,给予大量精神类药物进行治疗,反而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病情。
难以启齿的“男题”
勃起功能障碍也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早期预警信号。但此类患者常常难以启齿,隐瞒自己的相关症状,所以导致医生接收不到患者全面的信息,影响作出准确判断。患者就诊时,切忌讳疾忌医,隐瞒病情。
关注以上心血管疾病的“求救信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避免失治、误治,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也十分契合。根据发病诱因、疾病进展等特点,结合个人体质、不良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评估和预警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和发展情况,做到未病先防、及时诊治,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责任编辑/李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