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卧床勤翻身,莫让病上加了“疮”

作者: 朱育明

压疮好发于长期卧床、长期坐轮椅等行动不便的患者,多与营养不良、糖尿病、高龄、超重等因素相关。压疮的发生,会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住院时间。但其实,通过精心的护理,以及中医外治法的干预,可以有效避免压疮的发生。

压疮是“压”出来的

压疮又叫压力性溃疡、压力性损伤,中医称之为“席疮”“褥疮”。明代医家申斗垣所著的《外科启玄》记载:“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间。”顾名思义,没有压力就没有压疮,压疮确实是“压”出来的。

压疮的产生有内、外二因,内因是由于久病、大病长期卧床之后,气血虚衰,脏腑功能减弱,阳气不运,阴气阻遏,气血不能宣通,最终导致肌肤失养而生疮;或瘫痪后肢体废萎不用,使受压部位经脉气血运行不通,局部经脉、皮肉失于气血温煦与濡养而成。

外因则是由于外感六淫、邪毒内侵、外伤压力等因素所致,如感受暑邪,汗泄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致湿热毒邪滞于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壅滞,邪热气血阻结于皮肉间,热盛肉腐,皮肉坏死而成压疮。

对症饮食,活血止痛助敛疮

中医认为压疮是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应讲究标本兼治,临床上分为3个证型,分别是气滞血瘀证、蕴毒腐溃证和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应以行气理气、活血化瘀为主;蕴毒腐溃证应以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为主;气血两虚证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为促进疮面愈合,还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药,如云南白药、烧伤膏、生肌玉红膏、生肌散等。

饮食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中医饮食调护应因人制宜,审因、辨证用膳,强调饮食的针对性。气滞血瘀证的患者宜食能理气活血的食品,如山楂等,蕴毒腐溃证的患者宜食能清热解毒的食品,如绿豆、赤小豆、薏苡仁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宜食能益气养血的食品,如桂圆、红糖等。

三七黄芪乌鸡汤

久病卧床勤翻身,莫让病上加了“疮”0

【用料】三七(田七)15克,黄芪30克,乌鸡250克,食盐、清水各适量

【做法】将三七、黄芪洗净后切块备用;将乌鸡切成大块,放入锅中焯水,洗净浮沫后备用;锅中重新倒入清水,放入乌鸡块、三七、黄芪,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3小时,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强心补血、祛瘀止血。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黄芪具有托毒排脓、生肌敛疮的功效;乌鸡肉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长于补脾益气、养血。本品适合气滞血瘀证的压疮患者。

艾灸以温通,促进创面愈合

中医外治法中的艾灸有行气活血、温经通络的作用,可以驱寒祛湿、温中补气散结,同时能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加速细胞新陈代谢,促进创面上皮细胞再生,从而加快创面愈合速度,对于治疗压疮具有很好的效果。

穴位艾灸

【取穴】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穴

【定位】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处;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处;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处。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健脾利湿。关元穴具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的功效。气海穴具有益气、调气、补肾的功效。血海穴具有活血、通经、化湿的功效。三阴交穴具有健脾补肾、益气补血、利湿的功效。艾灸上述穴位,可以通过深部组织的热量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久病卧床勤翻身,莫让病上加了“疮”1

压疮难愈需避免,勤换体位多翻身

压疮一旦发生,治疗时间往往较长,因此,知道如何预防显得非常重要。预防压疮,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勤翻身。现代研究证实,同一部位持续受压2小时以上就有发生压疮的风险,因此,每隔2小时就必须协助患者翻身一次,夜间也不能除外。很多压疮的发生就是由于夜间未定时翻身导致的。

翻身时,可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轮换进行。侧卧位时,患者的身体应与床面夹角保持45°左右,这时髋部承受的压力最小,是预防压疮的最佳卧位选择。但一定要注意,当身体与床面夹角保持90°时,髋部承受的压力最大,反而容易发生压疮。翻身的时候切忌拖拉拽,动作要省力且轻柔。仰卧位时,当床头抬高的角度长时间大于45°时,就有可能引起骶尾处的深部压疮。这种压疮在表面甚至看不出有明显的异常,但较之皮肤浅处压疮要严重很多,因此,要避免长时间过高地抬高床头。

除了注意帮助压疮患者翻身外,还可以给他们使用气垫床、各种柔软的垫子来减轻局部压力。骨突出部位,如足跟、骶尾部可使用软枕、三角枕等,以减轻局部压力。

此外,压疮患者的衣服、床单、被套等最好选用柔软、透气的棉质材料,并保持清洁、平整;还要给压疮患者勤剪指甲,防止其抓破皮肤;大小便污染皮肤后要及时擦拭清洗,使用温度适宜的清水,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清洗皮肤。

责任编辑/王伟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