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血压频升,中医调治有招
作者: 汪艳丽 李军高血压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进入冬季,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特点。因此,正确认识和防治高血压病至关重要。
无症状高血压病需服药吗?
血压升高时,一般会出现头晕、头痛、颈部不适等一系列症状,然而高血压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即部分人会没有任何症状。但没有症状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机体损害,血压升高时会有一定的耐受性,这个过程会造成严重的靶器官损害,主要损害的器官是心、脑、肾。
因此,血压控制得越早,对机体心、脑、肾的损害就越小。一旦诊断为高血压病,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及早遵医嘱服药。
高血压病患者不一定要终身服用降压药。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如果经过长期的饮食控制、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好引起血压增高的因素,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减药,甚至停服降压药。
高血压病的分级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分为1级、2级和3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99毫米汞柱为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60~17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100~109毫米汞柱为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8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110毫米汞柱为3级高血压(重度)。了解高血压分级,可以帮助高血压病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血压水平。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有何措施?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范畴,以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为主要病机。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年迈体弱等因素有关,病位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有四种,包括肝阳上亢、痰湿、血瘀、肝肾阴虚,四者常常合并存在,交互为病。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预防与保健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具体可分为以下4个方面。
① 预防调摄
中医讲“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预防调摄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血压高的人群在冬季应该注意适当避风寒,护暖脚心、后颈部、腰腹等;调情志,注意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过怒伤肝,情志失调会导致多脏腑功能紊乱;慎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持低脂、低糖、低盐饮食,盐每日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为宜。
② 代茶饮

决明罗布麻茶:决明子12克,罗布麻10克。二者以沸水冲泡15分钟后即可饮用。功能清热平肝,适用于高血压病伴头痛、烦躁不安,属肝阳上亢证候者。
菊槐茶:菊花10克,槐花10克,绿茶3克。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功能平肝清火祛风,适用于高血压病伴头痛、目赤肿痛、眼底出血和鼻出血,属肝火上炎证候者。
桑寄生茶:桑寄生30克,夏枯草15克。水煎代茶饮用,功能补益肝肾,适用于高血压病伴腰膝酸软,属肝肾不足证候者。
祛痰湿茶:生白术、姜半夏、陈皮、茯苓、天麻各5克。沸水冲泡10分钟,功能健脾化湿、除痰息风,适用于高血压病伴头晕头重、困倦乏力、脘腹胀满等,属痰湿证候者。
益气茶:黄芪、党参、陈皮各5克。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饮用。功能益气健脾,适用于高血压病伴头晕目眩、神疲气短、乏力,属气虚证候者。
无花果茶:无花果切成片,晒干。取干果10克,加入开水500毫升,冲泡后饮用,每日1次。长期饮用,可起到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
③ 耳穴压丸

耳朵上有不同的穴位,这些穴位与身体部位一一对应。临床上,常用王不留行籽粘贴在耳朵相应穴位上,患者每日可多次揉按王不留行籽以刺激耳部穴位,如降压沟、心、神门、降压点、皮质下等,可以起到降压效果。
④ 按 摩

生活中可以通过推拿按摩,起到稳定血压的保健作用。例如按摩头部,用两手食指或中指擦抹前额,再用手掌按摩头部两侧太阳穴部位,然后将手指分开,由前额向枕后反复梳理头发,每次5~10分钟;按摩百会穴,每日多次。按摩头部可清利头目,平肝阳,使头脑清醒,缓解胀痛眩晕,头部轻松舒适,血压随之下降。另外,按摩合谷穴、太溪穴、昆仑穴、涌泉穴等也可以收获稳定血压的功效。
责任编辑/王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