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勿贪杯
作者: 刘欣 李勤勤
大家都知道饮酒有害健康,但饮酒已融入我国民俗文化中,一到阖家团圆的传统节假日,就免不了喝上两杯,尤其是春节期间。有些朋友浅尝辄止,饮酒后并无太多不适;有些朋友则无法自控,会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起来头痛欲裂。那么,怎样可以减轻饮酒带来的危害?如何快速醒酒,并消除后遗症呢?
先“护肝”再饮酒,同样会伤肝
众所周知,饮酒会对肝脏造成损害。有人在饮酒前或者饮酒后会服用声称具有“护肝”作用的保健品,以求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害。
其实,饮酒前服用这类“护肝”保健品是没有用的。酒的主要成分乙醇,经过胃肠道吸收入血后,进入肝脏转化为乙醛。乙醛对肝细胞有很大的毒性作用。服用“护肝”保健品,并不能阻止酒精进入肝脏,也不能阻止乙醇转化为乙醛。
有些朋友则是会选择服用护肝片等中成药,认为其能疏肝理气、健胃消食,还能通过降低转氨酶水平来治疗慢性肝炎、保护肝脏。但这样也并不能阻止酒精对肝脏的伤害。此外,对于本身没有肝脏疾病的人群,不建议平时服用护肝片等药物进行保健。
酒前喝饮料,保护胃黏膜
有些人在喝酒应酬前会提前喝一些酸奶,认为这样既不容易醉,还不伤胃。这样做的确有一定效果,因为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大量饮酒,则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饮酒前喝一些饮品,可以保护胃黏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酒精对胃的刺激。
护胃饮品
酸奶:酸奶中含有大量益生菌,有利于维持肠道正常菌群,促进酒精代谢,缩短酒精在胃内的存留时间。
含酒石酸果汁:葡萄汁含有较高含量的酒石酸,而酒石酸可以与酒精发生反应,降低酒精的浓度。而且,酸性的葡萄汁对于缓解酒后恶心、反胃等有很好的效果。除了葡萄,苹果、香蕉中也含有较多的酒石酸。
其他饮品:饮酒前也可以适当喝蜂蜜水、牛奶、面汤等,以减轻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

但即使是喝了上述饮品,仍可能因对酒精敏感,或因饮酒过量而刺激胃肠黏膜,严重时可能引发胃痛、急性胃炎、胃溃疡、胃出血等疾病。因此,为了身体健康,建议戒酒或限酒。
醒酒试试葛花解酲汤
市面上售卖的号称喝了可以“千杯不醉”的解酒药屡见不鲜。其实,医学上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酒药,也没有解酒产品能对酒精进入身体所产生的副作用起到预防或阻断作用。
市面上常见的具有解酒功效的药物,多含有氨基酸、维生素和各种活性酶,可能具有缓解头痛、恶心的作用,但绝不会让人“酒量倍增,千杯不醉”。而且药物本身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可能造成肝损伤、胃肠道不适、呼吸系统抑制,以及产生药物依赖性等情况。因此,饮酒时要控制好量和频率,避免滥用解酒药。
每逢聚会饮酒后,有不少人愿意围坐茶桌,泡上一壶茶,继续畅聊未尽的话题,同时也可以醒醒酒。饮茶有明显的利尿效果,酒后适当喝一些淡茶,能够将酒中的一些合成物排出体外,起到醒酒的作用。但如果喝的是浓茶,茶里面的咖啡因会加速心脏跳动,增加心脏负荷,不适合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因此,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以茶解酒并不是上选。
中药葛根具有解酒毒的功效,用葛根直接泡水饮用,能够保护胃黏膜、加快身体新陈代谢、增强肝脏排毒能力,起到解酒作用。但要论解酒能力,葛花的效果强于葛根,金元时期医家李杲所著的《兰室秘藏》中记载了一首解酒方,名为“葛花解酲汤”。
葛花解酲汤
用料:葛花15克、木香10克、砂仁15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白豆蔻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干姜10克、泽泻10克
做法:将上述药物共同研成细末,用白开水冲服,一次即可。
功效:化酒祛湿、温中和胃。
酒后不适,宜多饮水
酒是大热之品,易滋生热邪、伤人气血,引起各种不适。醉酒的人,如第二天出现头痛的症状,建议多饮水,以稀释酒精浓度、加快新陈代谢、促进酒精排出,从而减轻头痛症状;或适当喝一些糖水、富含维生素的果汁,可以帮助醒酒,缓解头痛。
有些人饮酒后,经常出现身体燥热、口干、难以入睡的情况,这是因为这类人素体阴虚、有内热,加上酒精的刺激作用所致。这时可以适量喝些温水、蜂蜜水、牛奶、果汁等,缓解症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西洋参、菊花、桑叶等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功效的中药代茶饮,以缓解因饮酒过量引起的口干舌燥、头晕、头痛等不适。
总之,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量饮酒,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引起脂肪肝、急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炎等疾病。如果饮酒后出现严重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治疗。
责任编辑/王伟航